Richard-feynman
CC BY 3.0, Wikipedia

資訊排山倒海,我們該如何辨識「偽科學」?費曼先生早有解答!

編譯/白之衡

資訊流通量如此龐大的時代,我們經常來不及辨認消息的正確性就被迫吸收資訊,而稍微能掌握專業、辭彙以及話術的人,則經常成為在社會各個角落鼓動風向的角色。在缺乏辨識技能之下,我們很容易就被不正確或無實質意義的說法牽著鼻子走。

比方說,你是否聽過「疫苗會誘發孩子的自閉症」這樣的說法?而你相信嗎?

事實上,相信的人非常多。

1998 年,英國醫師魏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我們經常為孩子們接種的腮腺炎及麻疹疫苗等,會使孩子出現語言與社交機能障礙,並連帶造成腸胃毛病。

這份報告引發歐美世界的集體恐慌,許多家長用自己的孩子為例,站出來證實魏克菲爾德的說法,這些家長甚至聯合起來組成所謂的「反疫苗十字軍」(anti-vaccine crusade)。

儘管隨後十幾年醫界不斷對魏克菲爾德拋出質疑,甚至期間因為歐美疫苗施打率巨幅下降,造成數次麻疹流行危機,甚至有孩童因此死亡的案例,2011年更有醫藥記者經多年追蹤調查,證明該份疫苗報告實為造假,但醫界與魏克菲爾德及其擁護者之間的戰爭,仍延燒至今尚未休止。

對科學家來說,這就是相信「偽科學」帶來危機的最佳例證。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缺乏科學知識之下,我們要怎麼辨識某人所說的話可不可以相信?

Open Culture》的專欄作家瓊斯(Josh Jones)日前撰文,除了再次提醒不明就裡加入「反疫苗」陣營的危險性之外,在文中還引用了心理與神經科普作家奧森罕(Simon Oxenham)Big Think 一篇題為〈如何以費曼的技巧辨識偽科學〉的文章,指出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P. Feynman)其實有解答。

費曼著有《別鬧了,費曼先生》、《這個不科學的年代!》等著名科普作品,一生努力在提倡讓大眾能輕鬆入門科學的方法。1966 年,費曼於紐約國家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的一場演說就為我們提出了一種探討科學的態度。

費曼舉例:讓一隻發條玩具狗動起來的是什麼?

在那場演說中,費曼指出美國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本中有一個以錯誤態度探討科學的經典例子。課本中是一隻發條玩具狗,以及一隻伸向發條的手,圖片下方有一道問題「讓它動的是什麼?」接著,是一張真狗的圖片與一張摩托車的圖片,各自都伴隨著問題「讓它動的是什麼?」

課本提供的答案是「讓它動的是能量」。

「能量是相當微妙的概念,非常非常難以正確理解,」費曼說。而「讓它動的是能量」這個說法不足以解釋精髓,與「讓它動的是上帝」或「讓它動的是精神」或「讓它動的是可動性(Movability)」這些完全沒有盡到解釋作用的說法沒有兩樣。

「不如這麼看吧:這個說法只能算是能量的定義;我們應該改改它。」費曼說,「我們可以說當某物在移動時,其中存在能量,但讓它動的不是能量。這是非常微妙的差別。」

為了釐清其中差別,費曼認為我們應該「思考一般人會用什麼方式回答。」

在費曼看來,這就是解釋科學的態度。利用這種態度,你可以用來測試他人教給你的是概念,或僅僅只是定義:「不要用你剛學到的新字彙,請用你自己的語言重述一遍你剛學到的概念;不要用『能量』這個詞,請告訴我你會怎麼解釋狗的動作。」於是,答案可能會是:「你把彈簧旋緊,彈簧試著放鬆,於是推動齒輪轉動。」

但如果你無法用這種方式解釋,那你可能沒有真的理解。「或許這樣也沒關係,你可能不必馬上就要理解科學,你總得學習定義,」他說,「但就第一堂課來說,這難道不會造成可怕後果嗎?」

無法用平實的語言解釋時,我們就該提出質疑

回到奧森罕的文章,他認為借用費曼的方法反過來質疑他人的論點也同樣有效:「如果某人無法用平實的語言解釋某事,我們就該質疑他是否真的理解他宣稱的事。」

奧森罕繼續寫道:「如果某人在談話中使用專家辭彙向一群非專家聽眾進行表面溝通,我們該問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套費曼的說法就是:『模仿形式然後稱之為科學是辦得到的事,不過那只是偽科學。』」而奧森罕的這個說法,也是瓊斯在自己的文章中支持的觀點。

1966 年的那場演說最後,費曼感慨地說:「我認為我們住在不科學的年代,幾乎身處其中的所有溝通媒介,電視、文字、書籍等等,都不科學。因此,在以科學為名之下,也就產生了許多知識如同暴政般橫虐的現象。」

事實上,在五十年後的現在,不只是科學,似乎放諸許多不同議題,例如文化、政治、社會、藝術等不同議題,費曼這段感慨也都能成立。

無論如何,面對任何說法,隨時保持清明的判斷力與質疑能力或許都是必要的。

延伸閱讀:更多科學的反思

  1. 在科學化的時代我們追求古法釀製是一種品味還是一種悲哀
  2. 科學怪人象徵人類企圖操縱生命的後果;而對自然的無知卻真讓我們成了科學怪人!
  3. 用新科學手法寫小說,有機會得到比福爾摩斯更大的突破──島田莊司訪臺十個問答(上)

資料來源:Open CultureBig Think費曼演講記錄康健雜誌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