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酸民十論
一、本質上,「酸民」是理想主義者。他們關注世界,絕不隱遁;他們具原則性,立場清晰、勇以表態。
二、實質上,「酸民」是發育不良的理想主義者。他們沒有培養足夠的知識力,更遺憾的是,他們欠缺具道德勇氣的行動力;他們心中依戀不捨的,只是一張已然殘破多年的理想地圖。
三、「酸民」喪失了較深刻的知識力與行動力,絕不是因為他們的才能不足,而是他們對生命無法給予承諾,以致不能專注投入個別領域的學習與行動,他們是飄忽的虛無主義者。
四、「酸言酸語」是「酸民」內心頓挫的自我投射。潛意識裡,他們害怕自己無知,以致他們往往表現出「無所不知」;他們討厭自我軟弱,以致他們在行動上往往「無役不與」。
五、就關注世界與理念的原則性而言,「酸民」與「公共知識份子」是可以被同列看待的,只是兩者剛好處在同一光譜上的兩端。
六、「酸言酸語」與「公共評論」的差別,在於前者是直覺的(他們習慣二分法,直接落入黨派、性別、貧富、正義等意識型態的窠臼)、情緒(憤怒、尖酸、嘲諷的)的反應多;後者則對「概念的澄清」、「邏輯思考的嚴謹」有較多的興趣。
七、「酸民」無關學歷,常見人們往往跨出自己的專業領域,就如同一名新學生;而對一位新生而言,花點時間學習,應該比誇誇而談的論斷重要許多。
八、「酸民」真正的危害,不在於混淆公共議題的方向性(媒體與決策者更在意的是意見領袖的看法),而在於傷害他愛以及愛他的人。人內心的挫敗既會投射到社會,自然也會投射到身邊的家人與朋友身上;而人際關係的衝突、不和協,從而讓「酸民」人生的「酸度」更加陷溺而難以自拔。
九、其實,超越了臉書與網路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不時時在直觀而武斷地議論別人,從陌生人的穿著打扮、言語舉止,到社會新聞、公共政策、全球大事等等。人人好發議論,從這點來看,我們都是病症不一的「酸民」而已。
十、「酸民」可以只是暫時迷失的探索者,而唯自覺者得以漸次療癒。如果懂得承諾,知道生命中的可為不可為,我們就能回歸重生,成為更具深度的評論者。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認識酸民:
-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從網路酸民變批判神人的入門指引:52 個非強迫性思考偏誤
-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孔老師討厭我,是因我上課睡覺,還是因為我是酸民?
-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不是每個婉君酸民,都在進行網路霸凌──「霸凌」與其他惡行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