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的老書店,在務實中尋求浪漫——專訪南方書店陳筑閔、陳峻昕

接地氣的老書店,在務實中尋求浪漫——專訪南方書店陳筑閔、陳峻昕

文/愛麗絲

「爺爺那年代『通書』賣超好的啊,大概就像當時的唐綺陽吧!」陳筑閔與陳峻昕姐弟從小在南方書店長大,對出版、書業的時代變遷再熟悉不過。譬如過往玄學五術(山、醫、命、相、卜)的通書幾乎是民生必需品,「從前出通書的出版社幾乎代代相傳,出書還要拚快,最初中秋節才來明年的書,後來提早到端午節就來了。」但隨時代變遷,過去排版陳舊、人手一本的實用書籍早被科技產品取代。這也反映在書店與廠商的互動模式上,「以前都還會巡店,勤快點的書商每個月會跑書店一次,其他大約三到六個月來一次,現在都是 Email 和電話取代了。」

南方書店鄰近彰化火車站,步行約兩分鐘的距離,就能見到這間已開業六十七年的老書店。「以前我們是彰化第三老的書店,另外兩間結束營業之後,現在變成最老的了。」陳筑閔的口吻帶著些微緬懷與惋惜,時光彷彿倒流至六十七年前的起點。

第三代接棒,翻轉書店陳設與經營思維

「爺爺以前家境不錯,讀到法律系,但經歷過二二八事件後心灰意冷,不想報考律師。」於是,姐弟倆的爺爺返鄉,在丈人和大舅的幫忙下,開了南方書店。「當時大舅在東方出版社工作,爺爺想自己在相對南方的地理位置開店,因此命名為南方書店。」除了書店本業,當時也經營南方出版社,出版英文雜誌、《銀星雜誌》等,等同出版業的上下游一條龍。

南方書店的第一代經營者,名義上雖是爺爺奶奶,「但大多數是奶奶在打理的,」爺爺過世後,交由叔公經營約十幾年,之後因叔公年紀已不堪負荷,交回陳筑閔、陳峻昕的爸媽手裡,「但大部分事情也是我媽在處理,以前南方書店就是女人當家嘛!」陳筑閔開玩笑地說。而她與弟弟接手南方書店,則是約十五年前的事。看著爸媽年事已高,「我們也考慮過結束營業,把空間租出去,但這樣一來,爸媽的活動空間被限縮在樓上的住家,失去書店的社交空間,他們可能會衰退得更快。」

家庭會議後,姐弟倆決定攜手扛起南方書店的招牌,首要之事,便是改裝店內空間。「以前書店都希望最大容積化,從電腦遊戲到碟仙、呼拉圈什麼都賣,希望在書店有限的空間裡,展示最多樣化的商品。沒設什麼座位區,都希望讀者買了書就趕快出去了啊!」笑談過往書店的擁擠陳設與商業思維,姐弟倆清楚認知書店的裝潢、經營模式必須大幅改動,「我們賣的是這個場域和體驗,要讓人願意走進書店。」於是,陳峻昕與爸爸親自施工、改善店內燈光,讓讀者能坐在屬於南方書店的故事牆旁,好好翻閱讀書籍,「喜歡這本書再買回家讀。」

南方書店故事牆,記錄著書店一路走來的歷史。

作為第三代經營者,姐弟倆的分工明確,「現在開書店一定要斜槓才活得下去啊!」姊姊陳筑閔每週有一半的時間在台北,擔任寵物配方師,也負責遠端經營南方書店社群平台。弟弟陳峻昕則包辦書店現場營運事宜,業餘時間則在當地教授劍道。「他喔,就像讀墨專員一樣。」「對,其實我是 3C 白痴,卻很愛研究電子書閱讀器。」姐弟倆你一言我一語,像平日與讀者聊天般輕鬆自在,說起店內販售的 mooInk 系列電子書閱讀器,主要由陳峻昕負責介紹。「我也把自己的漫畫作品 PDF 檔放進 mooInk Pro ,讓讀者可以現場體驗。」

至於選書,則是姐弟倆一起負責。「我們比較偏大眾口味,文學、史地、科普都有,」陳筑閔依循專業,負責挑選如《雞肉以上,鳥學未滿》的理工、科普書籍,而日文系畢業的陳峻昕,則依閱讀偏好針對語言、文學、哲學等類別挑選書籍。「太高深的書我們就比較沒辦法,還是要選自己有共鳴的書啊!」一如陳峻昕私下的創作理念「創作不能與生活脫節」,南方書店以大眾口味的選書,成為在地的指標性書店。

在書店懷抱中成長

「我們是在書店的懷抱裡長大卻不自知。」書店的一切,幾乎就是陳筑閔、陳峻昕姐弟從小看到大的日常,「以前啊,我們書店從早上八點半開到晚上十點半,幾乎整天都在書店裡,用餐、休息都是擠在後方的小空間裡。」

於是在他們眼中,看盡許多書業生態的流轉與變化。

在網咖出現前,租書店蔚為風潮,南方書店曾與不少租書店合作、依其客群客製化選書,「全盛時期,我們和十幾間租書店合作,每次新書一到,家庭生產線就開始了,每間書店的選書一包包綁好、送出,甚至以前壹週刊還要用搶的呢!」而每當新漫畫出刊,必須立刻擺上店門口的書架吸引讀者,「每到過年前還得進好多套漫畫,因為年節期間,小孩會拿著紅包錢來買,」南方書店在年假期間,僅除夕提早打烊,其餘時間皆照常營業,「我們都是在書店過年啊!」

憶及過往,姐弟倆笑稱從前書店商品的多樣性超乎想像,「人家過年在打麻將,我們是在書店裡賣麻將。」書店裡販售強力膠時,還考驗著他們的眼力與記性,「我們的眼睛要夠亮,還得記得誰買強力膠的頻率不太對勁,看到疑似吸食強力膠的客人,就要迅速收起來,假裝我們沒賣。」

此外,南方書店也曾販售黨外雜誌,「看爸媽都偷偷藏在櫃台,要問對方許多問題,確認後才拿出雜誌。」「其實我們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思想基地啦,那就是一門生意而已。」一般人少有的經歷裡,對一間書店來說,更多的是在商言商的務實。

而大約十五年前,出版產業、閱讀與消費習慣的變遷,讓許多出版社倒的倒、逃的逃,但部分出版社並未提前知會書店,一次,南方書店在晚間十點才輾轉得知,某間出版社即將倒閉,「當天晚上全家總動員整理退書,我們兩個小孩什麼都不懂,就是傻傻地跟著搬書、整理。」

接地氣的老書店,在務實中尋求浪漫

「以前一間書店可以養活七個家庭,現在大概只能零點八個吧!」在大環境的變遷下,經營實體書店絕非易事,「相較其他書店,我們不用煩惱租金的問題。」自宅即書店,姐弟倆對此深感幸運。

「獨立書店的可貴在於,每間書店都有自己的樣子。」兩人將南方書店定調為平易近人,「要親切又有特色,當大家的好朋友。」姐弟倆從不認為開書店就背負多大的社會責任,「我們就希望養活這家店、養活自己,客人來帶點東西回去、覺得開心就足夠了。」「書店要取得平衡其實很不容易啊,包括營運與價值觀的平衡。」兩人毫不諱言,稱自己依然市儈,「我們從來沒有放棄賣娛樂書,也賣過小農產品呢!」「我們是務實的,在務實中尋求浪漫。」

除了賣書,南方書店的地下室是視聽空間,除了在書店舉辦新書分享會等實體活動,他們也曾在讀書會現場販售書籍、參與活動擺攤,「我們也和在地實境遊戲《半線保衛戰》合作,南方書店就是整場遊戲的第一站,我們要讓大家知道彰化是有趣的地方啊!」

如今,書籍或許不像過往好賣,「畢竟大家得到知識的模式不同了。」不論大人小孩,維持專注力的時間,彷彿只剩社群影片的短暫片長,「許多說書影片事實上是去脈絡化的,忽略了地域文化的傳承,那是比較單一、失去多樣性的論述方式。」此外,相較被動接收影片裡的知識輸出,閱讀的主動行為,也是培養思考力、判斷力、專注力的途徑之一。推廣閱讀、教授劍道的姐弟倆,更經常接到讀者需求,「他們希望能讓孩子戒斷長時間使用 3C 產品,」兩人說閱讀與劍道,都是對專注力的訓練,「說不定閱讀,未來就是讓孩子與 3C 產品剝離的途徑之一啊!」

遇過形形色色的讀者與各異其趣的需求,姐弟倆一致認為最棘手的讀者,並非百般挑剔,而是把閱讀當成崇高的士大伕特權,「我們不是什麼殿堂,店裡的書多能讓大家隨手翻閱,」一如南方書店的定位,陳筑閔、陳峻昕想經營的,是一間在地日常中接地氣的書店,在務實中尋求浪漫,也讓閱讀走入生活。

削價競爭,是對全體書業的硬傷

去年碰上雙十一網路通路削價售書事件,南方書店挺身響應獨立書店歇業一日,「其實很怕發完文會一直被問,所以一公告消息,我就跑去電影院看鬼滅之刃了。」儘管面對巨大壓力,他們仍希望能替自己表達立場。但這樣難堪的削價競爭,早已不是第一次。

姐弟倆憶及哈利波特系列席捲書市的過往,也曾碰上削價競爭的不健康生態,「第三集我們賣九折,金石堂賣八五折,下一集我們決定吸收虧損、跟進八五折,金石堂卻打出七五折,但最離譜的是 7-11,直接賣六五折。」打破市場行情、遊戲規則的賣書方式,總讓他們義憤填膺。「這樣賤賣,寫書的人不如去寫文案,作家何必把腦中的想法書寫出來呢?」低價售書影響的不僅是書店、出版社,更包括最上游的創作者,日積月累,則可能使書籍品質逐漸下滑,成為惡性循環,更是對全體書業的硬傷。

「二十年前這附近有五六家書店,現在剩我們一家 ,這不是好事啊!」姐弟倆說過往附近同業有種默契,總會一起敲定折數、休息時間,更直呼希望有足夠同業,讓在地書店「結市」,才能豐富選書多樣性、也彼此支援,「像我們這邊可能文學書比較少,就會推薦讀者可以去紅絲線書店看看啊!」 同業雖是競業,南方書店深信只有彼此認知現實、互助合作,才能讓書業集體共好。

「我們像錄音機,按下就有故事湧出。」

傳承三代,南方書店的客群自然遍及老中青,「老讀者來書店,大多直接找爸媽談心,談到買一本《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呢!」姐弟倆笑稱南方書店的最大優勢,就是有人陪聊天,「我們甚至有各自擅長的聊天領域呢!」媽媽一口媽媽經,姊姊陳筑閔負責科普專業相關、弟弟陳峻昕擅長文學、哲學思辨,爸爸則如行動歷史書,能滔滔不絕談論古往今來的變遷。

「我們像錄音機,按下就有故事湧出。」這間矗立當地六十七年的老書店,放眼第四代便可望達百年歷史。南方書店裡,是最接地氣的文思泉湧,讓閱讀的日常奔流不息。

「我們閱讀,是想知道自己不孤獨。」在《A.J.的書店人生》裡,島嶼書屋老闆如此說道。在閱讀的世界裡,沒有人是座孤島,因為閱讀,讓我們能同理、靠近更多故事篇章。這次,讓我們一起閱讀獨立書店背後的故事,在推廣閱讀的道路上,有他們同行,我們並不孤單。
👉🏻 所有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合作獨立書店

書店結市:

  1. 「開店不是拿來糾結自己的,我是享受書店帶給我的美好。」——專訪焙思書房店長唐曼凌
  2. 「不要讀書啦幹嘛讀書,但這本很好看喔!」——專訪新手書店店長鄭宇庭
  3. 閱讀不在遠方而在日常,校園書屋的生活提案——專訪天河書屋創辦者陳巍仁
  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專訪意念書店店長羅君良(CARVER)
  5. 「願意開書店的人,多少都還是有點樂觀的。」——專訪孩好書屋店長江珮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