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歧視議題,為什麼「天生如此」幾乎都不是好說法?

假設某個職業領域長期性別不均,明顯男多於女或女多於男,基於這不太可能只是純粹巧合,所以下兩個說法至少有其中一個成立: 此性別不均背後的因素,都跟不平等或歧視無關。 此性別不均背後的因素,至少其中某些跟不平等或歧視有關。 如果性別不均是出於不平等或歧視,那我們就會虧欠很多人、有很多事情得做,所以大家都…

「同理不是一套有SOP的食譜,一二三照著做,而是要反著做,倒著做,換個方式做。」——專訪《南方的社會,學》主編趙恩潔

文字/趙恩潔;筆訪/愛麗絲 曾有人說過,所有的社會學都是南方社會學,因為社會學必然論及不平等,而關照了不平等,就形同關照了南方。如果這種說法成立,追求一個「南方的」社會學,將只會是畫蛇添足。但果真如此嗎?——《南方的社會,學》 問:《南方的社會,學》成書的契機是什麼呢?幾位作者是怎麼認識的呢?有哪幾…

不理解不代表可以大踩底線──瑞典的「敏感教育」

文/吳媛媛 前幾年新竹市復興高中學生模仿納粹的事件引起了臺灣社會的關注,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和各國朋友在曼谷逛夜市,那時泰國年輕人似乎正流行納粹符號,滿街都在賣納粹和希特勒的T恤,讓歐洲朋友看了哭笑不得。但是同樣的,我曾經去一個主修日文的瑞典同學家參加派對,一進他的房門,迎面就是一大面皇軍旭日旗,其他瑞…

寫一個鬼,好把事情看得更全面──專訪《不測之人》作者陳育萱

文/犁客 「我希望把讀者帶到那個地方,讓他們看到那種幾乎已經被習以為常的不平等。」陳育萱這麼說。 拿下數個文學獎項的陳育萱,今年交出第一本長篇小說作品《不測之人》;雖然自己身為高中國文老師,但陳育萱誠實地表示,她在學生時代的閱讀樂趣,大多來自課堂之外。 「中學時代我當然還是會讀老師指定的書啦;」陳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