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哀悼和重建,一本名副其實的創傷療癒聖經——黃秀如談茱蒂絲・赫曼的《創傷與復原:性侵、家暴和政治暴力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要化解生命中的創傷事件,哀悼和重建是必要的。」——摘自《創傷與復原》第三章〈失去連結〉 感謝左岸出版了《創傷與復原》30週年紀念版。一晃眼,30年過去了,當年這本書在文化圈裡造成的迴響猶如昨日般清晰,但令人感慨的是近日受到注目的metoo運動,有些暴行…

「我們吃晚餐還會查食記、看評價,面對公民議題難道不該更謹慎嗎?」——專訪《資訊判讀力》作者IORG王希、李可心

文/愛麗絲 「經常有人問我們是不是民進黨的走狗啊,」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共同主持人王希略顯無奈,曾幾次碰上預設立場、意識形態的人質疑,幸好因 IORG 總公開研究方法、讓資料說話,有憑有據的事實基礎,對方即便戴上有色濾鏡仍無法推翻。 事實上,IORG 成立的一部份目的,正是不希望台灣社會…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要去大學教室,也要去菜市場

政論名嘴們在節目裡的高談闊論不見得正確,除了得視他們的政治立場、以致發言可能完全罔視客觀事實之外,他們手上的資訊也不一定完整、整理及獲得的結論更不見得合理;更常見的,是他們會隨意引用某些聽起來蠻厲害但大家其實不明白定義的名詞,用來讓自己的說詞聽起來很專業,而他們自己其實並不比大家明白。 那這樣看政論…

蒼蠅不想讓你打,所以封鎖了你的預判。

文 / 芭芭拉.艾倫瑞克,譯 / 葉品岑 早在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家勝出之前,整個免疫學領域已展開對個別巨噬細胞的密切觀察。觀察通常是博物學家的工作,他們耐心地蹲在灌木叢中,研究諸如野生動物行為等主題。實驗室科學家則傾向採取積極干預,其中可能包括把動物的大腦切塊,研究其生物化學成分。幸好,細…

多元與包容煉就而成的台灣味——專訪《尋找台灣味》作者群洪伯邑、練聿修

文/愛麗絲 「台灣水果真的很好吃,出國的時候會發現國外水果都比不上台灣啊,」練聿修認為紅中帶黃、多汁鮮甜的愛文芒果,是最能代表台灣味的食物,「地理角GeoCorner」角主洪伯邑教授,則在一旁回憶起在家鄉彰化二林鎮的童年時光,「我爸出去買早餐,常常買爌肉飯回來,那個味道始終停留在我的記憶裡。」 味蕾…

【經典也青春】在角落兀自發光,並照亮更多角落 ——黃秀如談卡爾.羅哲斯的《成為一個人》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羅哲斯醫生堅持走的臨床心理治療道路,在當畤以學院派理論為主的年代,不僅被視為末流,也有孤掌難鳴的落寞。 畢竟在醫療現場,面對幼童、家長、受遺棄的邊緣人,不是件光鮮亮麗、容易得到喝采的工作。 然而,羅哲斯從不動搖,反而在一個個案主、一件件案例上面,逐漸累積…

【經典也青春】拯救的誤解,以及「讓窮人自己說故事」 ——黃秀如談奧斯卡.路易士的《香吉士一家人》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1960年代,人類學家奧斯卡‧路易士多次前往拉丁美洲,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記錄一個國家和家庭的貧窮現狀,試圖找尋為何貧窮會成為一種代代相傳,無法擺脫的原因。 在當時錄音技術進步的協助下,墨西哥的香吉士一家人——父親老香吉士及四名子女,分別口述…

【經典也青春】在最深的夜裡,看見人性的微光──黃秀如談《夜》

2016/04/21 首播的「經典也青春」,再度邀請到左岸文化的總編輯黃秀如來到節目現場,為我們領讀一九八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的納粹集中營回憶錄《夜》。 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雖即將步入尾聲,但居住於匈牙利境內的維瑟爾等猶太人卻在此刻,被送入奧許維茲集中營。原以為遠方的戰火與己無關…

【經典也青春】見證希特勒與納粹的崛起──黃秀如領讀哈夫納《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於 2016/04/14 首播的「經典也青春」,邀請到了左岸文化的總編輯黃秀如來到節目現場,為各位聽眾領讀被譽為「德國的道德良心」的記者、歷史學家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的回憶錄作品《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在《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中,哈夫納寫下 1914 年「第一次世界…

唯有出版讓歷史成為歷史:對臺灣人文社科出版的思考(下)

莊瑞琳(衛城出版總編輯) 【按:此文為在臺大歷史系「我們的知識共同體」與東華大學歷史系「近來臺灣大眾史學讀物的編輯與出版」的兩次講座內容改寫而成。】 出版,有問題嗎? 我進入這個行業時,是一個需要做翻譯書人才多過自製書人才的時代,我們多半被訓練與要求為能夠看國外版權的書訊架構書單,以及擅長編修翻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