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出獄後,蔡瑞月再度穿上舞衣,卻是舞蹈最不自由的時代 發表於 8 2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 林巧棠 蔡瑞月的詩人丈夫形容她的舞姿像美麗的海燕: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永遠也不會害怕 也不會憂愁 我愛在暴風雨中翱翔 剪破一個又一個巨浪 ──雷石榆〈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就像當年回到朝鮮的崔承喜一樣,在臺灣推廣舞蹈,真的需要面對狂風巨浪,還要有無畏的決心。 完整文章
專訪 找出那些愛無法跨越的藩籬——專訪《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 發表於 18 5 月, 2020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 楊双子提供,陳佩芸攝影 文/愛麗絲 「一開鍋蓋我就被湧出來的蒸氣燙到了,想說阿伯你在整我嗎?」楊双子小時候正式學習的第一道料理,就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煎魚。身為隔代教養中最年長的女孩,阿嬤生病後,伯父與姑姑開始教當時才國一的她下廚,「他們都說很簡單,但我真的覺得都不簡單啊!」楊双子笑著說起當時還學了蔭瓜仔雞,「姑姑說就是把雞肉川燙、加蔭瓜仔下去一起煮」,揉蔥油餅,「我問我爸加多少水,他說你自己目測看看嘛!」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期待和平收場的光州市民,在一片血海中激起恐懼與憤怒 發表於 14 5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圖片截自: Youtube影片 文/ 朱立熙、王政智、鄭乃瑋 發生於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至五月二十七日的「光州民主化運動」,過去曾經被稱為「光州暴動」、「光州抗爭」、「光州事件」等,直到一九九三年金泳三執政時才正式改稱「五一八光州民主化運動」,賦予它積極正向的意義。 抗議全斗煥軍人專政,抗爭四起 完整文章
專訪 為什麼德國面對二戰歷史時,不需畏首畏尾、可以直接面對?──專訪蔡慶樺 發表於 17 4 月, 2020 By 犁客 文/犁客 「我跟你講,」蔡慶樺說,「在台灣大部分對德國有興趣的人,如果不是德語相關科系,就是受了某個老師的影響。」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自由是一個動詞,你不能只向它致敬,你必須一直戰鬥 發表於 2 3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馮賢賢(《國際橋牌社》電視劇監製) 很多人問我,為何會參與《國際橋牌社》的製作?專業上的理由是台灣缺乏政治影集劇種,而台灣的政治何其魔幻,變化飛快情節驚悚,每一次選舉都有新的危機出現,不拍成戲太可惜。但在台灣製作政治影集困難這麼多,何必自找麻煩呢?必須承認,我真正的動力,出自後半生持續對戒嚴體制的抵抗與解構。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威權養成臺灣的「國民體質」,許多人成為恨政治的人 發表於 13 2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胡淑雯 曾經,面對白色恐怖,如同面對一座廢墟。廢墟裡有死傷,有監獄,有恐懼,斷垣殘壁裡迴盪著震耳欲聾的沉默,卻也閃爍著微微跳動的光點,只是,那些光點覆滿塵土,很少人伸手去撿。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我們活在方芮欣的夢境裡嗎? 發表於 21 11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圖片截自: Youtube影片 文/盧郁佳 本片人物們的想法、反應、行動,表示他們絲毫不覺得白色恐怖存在。把校園青春片的打屁、戀愛,直接跳接到警總刑求、死刑,就完成了對白色恐怖的想像。這事件並不像字卡說的、發生在民國五十一年,而是現在。對於靜止時間──對白色恐怖一無所知的──的青少年觀眾而言,它把觀眾自身引渡到了一個事前無可預料的陰慘結局。 政府懲罰你的界線在哪,你本來不知道,覺得很安全。等到親身受害了才知道。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恐怖肆虐後,這些異質與殘缺恰是我們記憶的實況 發表於 25 2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遺書工作小組 我們的起點是一九五○至七○年間,白色恐怖當事者遭槍決後留下的遺書與書信。部分書信在當事者槍決前,等候判決階段就寄回家中。但遺書則要到槍決後一甲子,在民間社會施壓下,才由政府歸還家屬。不論哪一種材料,這些當事者早已於五、六十年前,就喪生於新店溪畔或安坑山腳的刑場中。死去之人,早已無語,這些文字就成為後人理解他們生時容貌的有限依據。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柯南與克難:為台灣翻譯史探查真相 發表於 17 1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凡是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樂於與人分享,否則就不會從事這種吃力不討好、報酬偏低、地位不高的苦差事。因此,賴教授除了從事嚴肅的翻譯研究之外,也積極利用網路平台分享她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奇聞軼事。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