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新聞】S4EP43:永遠不再(never again):轉型正義的終極目標

target=”_blank”>bryantaocc Photo Credit: Unsplash 每次提到二二八、白色恐怖、戒嚴時期,總會有一派人覺得:都是過去的歷史了,為什麼不將它「遺忘」?為什麼總是往事重提、反覆牽動受害者的情緒呢? 做為一個從威權體制解脫、走向民主政體…

【逗點學校】30:我們能達到百分之百的自由嗎?

學習,沒有句點。逗點學校,上課了! 今天是哪一位老師來分享呢? 翁稷安:「一旦覺醒,就無法回去過威權政府要你過的無知生活。覺醒之後,一個人很容易就成為行動者。」 有人說,自由像空氣,要等到不見了才會發現他的可貴。走過了戒嚴時代,臺灣人民從言論、集會到出版,各種自由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我們如今所享受的各…

【讀墨熱門榜:這本是熱門話題!】Vol. 59:我們不是等著某人扔來食物和獎賞的熊

用各種殘忍手法訓練熊用兩條後腿站立跳舞,一方面違反熊的天性,二方面有害熊的健康;不過因為熊從小被苛待慣了,覺得自己被打被踹很正常,而且跳舞可以得到食物和獎賞,所以就算後來獲得自由了、不需要再被虐待了,牠們可能還是會不自覺地站起來跳舞。 很多事我們覺得習慣了就覺得「本應如此」,甚至會盡力以「守護傳統」…

聾啞的隱喻──關於《悲情城市》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電影《悲情城市》裡的主角林文清本來不是聾啞人士。 精準點兒說,林文清並不「啞」。劇中提及,他是八歲時出了意外,耳朵受損,所以聽不見聲音;聽不見聲音,也就不說話了。現實當中的確有這類例子,年幼時因為事故、病變,或先天沒有聽覺的人,就算發聲器官正常,也…

戒嚴時期發動的「一清專案」,反讓黑道全聚集在監獄裡

文/莊岳燊 新聞中的黑道人物出殯排場,往往有一字排開的千萬豪車群,數百、甚至數千名穿西裝戴墨鏡的黑衣人,加上氣派無比的會場佈置。舉例來說,我們常常會在新聞中看到這樣的報導: 將近三百多台的車陣在街頭綿延數公里,告別式現場湧進千位黑衣人為其送行,市長、立委等政商名流,甚至前任立法院長都親自到場拈香致意…

【布克新聞】S3EP21:清理與記憶的未竟之業:《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1947年,臺灣發生了二二八事件,整座島掀起了驚滔巨浪。接著,長達三十八年 戒嚴統治降臨,白色恐怖籠罩,雖在八零年代後逐步實現民主化,遭受白恐、 戒嚴迫害的受難人數、事件真相,仍難以清晰。面對民主國家的建立,隨即 而來的咎責、補償,也就是所謂的「轉型正義」該如何實踐? 為什麼只要一談到「轉型正義」,…

【布克新聞】S3EP19:國家從來不請問:《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舞鶴有一篇小說叫做〈逃兵二哥〉,小說裡透過主角的逃兵生活,探問了一個非常深刻,卻難以回覆的問題:「為什麼人一出生便要隸屬某個國家?為什麼國家從來就不必請問一聲你願不願意當它的國民?」 多數人一出生便會被賦予來自國家的身分,我們多半無從選擇。然而,國家體制可以是保護,也可以是迫害,臺灣戒嚴、白色恐怖時…

在地與國際,從《來自清水的孩子》看國際出版——作者游珮芸與日文翻譯倉本知明對談紀錄(下)

文字紀錄/李尚喬 讀者提問1:想問倉本老師,不是以譯者的身分,而是以讀者的身份在讀這套書的時候,最感動的是哪個部分? 倉:最感動的…..應該是第二集…..你們都看過了嗎?好像劇透的感覺(笑)。第二集最後的部分,蔡焜霖在綠島服刑完回到家,爸爸就自殺了。爸爸對新中國這麼期待,沒想…

在地與國際,從《來自清水的孩子》看國際出版——作者游珮芸與日文翻譯倉本知明對談紀錄(中)

文字記錄/李尚喬 游: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本書有很多為了反映時代政權交替,各種語言混雜的現象,譬如日治時期就是台語加日語,之後可能台語、日語、華語,還有一點點英文在裡面。我不知道倉本老師在翻譯上怎麼區分台語和中文?怎麼讓日本的讀者知道說他現在講的不是一般的華語? 倉:我翻譯這本書最頭痛的,就是用很多語…

在地與國際,從《來自清水的孩子》看國際出版——作者游珮芸與日文翻譯倉本知明對談紀錄(上)

文字紀錄/李尚喬 游:各位現場的朋友大家午安,我是游珮芸,是《來自清水的孩子》腳本作者,今天很榮幸來跟大家分享這本書。今天是六月四號,蠻值得紀念的日子。《來自清水的孩子》日文版會是在七月七月日本上市。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倉本知明老師,目前在高雄的文藻大學日文系擔任教師,他也是我們這套書日文版的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