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鳥就去種田吧!

文/蘇惠昭 田董米林哲安 林哲安最大的願望,是國家劃設不能開發的農地,「為什麼不能開發?因為你的地有不可取代的生態價值,是寶地,國家必須給擁有地的農民相對的保障。」 採訪林哲安前我們約好一起吃午餐,他堅持不要一人獨唱,希望工作夥伴同台演出,所以連同攝影,我們一桌七人,餐廳外的冬雨已經盤纏數日,餐廳內…

【GENE思書軒】我們需要悲觀的預測,好全力不讓它們成真

只要你讀到這篇文章,那你一定用了大家都在使用的科技。 99.99%的人應都希望理性和知識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除了恐怖份子。可是,我們也常見到地球或人心被科技摧殘的故事,然後用科技產品在網際網路上幹譙科技。 科技無所謂善惡,人心才有。美國惡名昭彰的「大學航空炸彈客」(Unabomber)——泰德.卡辛…

那是個不會有人質疑「爬樹的樂趣是什麼」的年代

口述.詩文創作/吳晟 協力/鄒欣寧|第一部採寫、唐炘炘|第二部彙寫 一九四四年在台灣彰化溪州鄉出生的詩人吳晟,今年七十二歲了。 七十二歲,在一般人看來,毫無疑問是個老人了,但這位老人家,將他最新完成的詩集命名為「他還年輕」。 年輕與年老,這兩個相對的概念如何區別?怎麼計算?每個人心裡自有丈量的尺度,…

倡言環保的書籍,本身是不是很不環保啊?

編譯/暮琳 類對周遭環境的影響力,在工業時代後邁入史無前例的境界,日益嚴重的汙染促使英國在1863年通過第一部大型現代環境法案。環保的歷史就此開始,人類文明與環境保護的拉鋸從此成為不得不正視的難題。 環保戰場可以遠在天邊、在財團利益與深山林木之間上演,也可以在尋常人日常生活的各種環節裡出現,不僅限於…

我們必須認真複習臺灣風險的十堂課!

我們驀然驚覺,我們早已生活在具有高度無法預見、不可逆衝擊下的風險社會中。 猶記得1980 年初,臺灣社會爆發出鎘米事件震驚全國,含鎘的工業廢水滲透至我國農業土地後,對於農民、民眾都造成難以撫平的創傷;其後,1980 年代末,我國再次因為含有大量重金屬的工業廢水恣意排放,造成養殖牡蠣逐漸生長成為怪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