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麗絲 十六歲起於餐廳自彈自唱,十八歲正式出道,歌手,是賴佩霞最初被公眾認識的身份,但不是唯一的身分──賴佩霞的演藝生涯橫跨戲劇、主持,淡出演藝圈後還投入身心靈研究、發行雜誌、出版書籍、開設課程,更於去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我一輩子做的事,其實都是在溝通。」音樂、戲劇、語言,在賴佩霞眼裡,都是透…
文/湯姆士.史坦納;譯/陳繪茹 我學習高爾夫球時,上了為期六週的課程,每一週我們這五位大人都會先在練習場聽講一個小時,然後各自練習一小時。第三堂課一開始,我正坐在長椅上等著前一班下課,身旁的同學也提早到了。這位同學在第一堂課自我介紹時表示,自己為了工作忙進忙出,希望高爾夫球能有助於放鬆身心和開拓事業…
文/艾蜜莉.霍布尼克(Emilie Wapnick) 我們一直以來都接受這種教育:每個感興趣的領域都指出一個方向,通往相關的職業生涯。假設,你是喜歡科學的高中學生,你或許會上大學研習生物,追求醫學預科的方向,去上醫學院,完成住院醫師的實習,然後成為醫生。 當然,世上有各種不同的醫生。你或許最終會行醫…
文/卡洛琳‧阿諾(Caroline L. Arnold) 譯/李芳齡 我要減肥、我要變整潔、我要變成守時的人、我要擺脫負債、我要在夏天之前變苗條、我要在工作上進步、我要變得更體貼、我要變得更果決、我要變得更健美、我要變得有條不紊、我要戒菸、我要擺脫我的防衛心態、我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為何決心這麼難…
編譯/白之衡 去尋找目標,找出驅使你寫作的動力。將之如此衡量:它是否從扎於你心中最深處的根裡生長出來?你是否能夠自認,若被禁止寫作你寧可一死?最重要的是,在你夜裡最寧靜的時刻,這麼問自己:我非寫不可嗎?深入挖掘自我,找出真正的答案。如果它喚起你心中的同感,如果你能夠自信地面對這道提問,簡單回以『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