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權營】從紙本走向銀幕:文學改編影視的幕後花絮

文/愛麗絲 從《靈界的譯者》改編的 HBO 影集《通靈少女》,在地味濃厚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到近期掀起討論熱潮的《我們不能是朋友》、和劇場女神謝盈萱完美詮釋的《俗女養成記》,多部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叫好又叫座,也讓人期待未來有更多好故事能走向銀幕。9月26日下雨的夜晚,在今年度的版權營正式登場前,光磊…

「自己生活的世界,就是一本豐富複雜的大書。」──專訪楊富閔

文/犁客 「2010年我在唸研究所,出版了《花甲男孩》;」楊富閔說,「後來《花甲》改編成電視劇、現在《我的媽媽欠栽培》要搬上舞台,我忽然發現時間也過十年了。」 看到相當年輕、像個學生的種楊富閔,總有種他還是「文壇新秀」的錯覺,「雖然不覺得已經過了這麼久,可是時間就很快;」楊富閔笑道,「當年覺得唸書的…

對年幼的我而言,騎樓是童年發生的所在,只有騎樓才能體現挨家挨戶四字之精髓⋯⋯

文/楊富閔 號作騎樓也好、亭仔跤亦可、多數人則叫它亭仔腳,我很早就發現自己的語言文字離不開它──亭仔腳有時平鋪著與家屋同款的地磚,一如客廳之延長;也像馬路左右延伸特殊空間,隱隱然結構我出生至今二十五年來觀看世界的角度、盲點與成見── 亭仔腳是我書寫的位置:關於文學也關於身世。 最原初記憶是四歲,我站…

我們都有一個做什麼事都行的老母,也都有一個欠栽培的媽媽

文/楊富閔 「媽媽,今天有沒有八卦?」 不知何時開始固定打電話給她,這是我們開場的第一句話,日常的瑣碎的無聊事,通常講幾分鐘就掛掉,如果發現當天話題有發展潛力,她就會說:「你等一下,我打給你,比較便宜。」不外乎婚喪喜慶紅白包、阿嬤的近況、妹妹又長高多少,有時她會分享一下讀我文章的簡單看法。我報紙的專…

書寫實驗始於媒介形式:他的書即他的文學資料庫

文/陳定良;人物攝影/Wu René 新鄉土到新媒體的文學省思 如果楊富閔的文藝創作自《花甲男孩》(2010)以來,便因為當代鄉土記憶是其中顯而易見的主題而被劃分為「新鄉土文學」,那麼他最新的創作《故事書》(2018)正是藉由反思書寫形式,針對此文學框架所進行的根本拆解。所謂拆解上述議題的書寫工程,…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生鮮時書!】鮪魚加里長伯一起邀你在桌上開書店!

聽起來像「生鮮時蔬」的「生鮮時書」,並不是個販售新鮮蔬果的網站;他們最近正在募資請大家一起支持聽起來像「獨立書店」的「讀曆書店」,但並不是要大家支持他們開一家書店──不管他們推出的這些聽起來像什麼但不是什麼,這群人都是真的很有事⋯⋯呃不,是很有想法很有趣啊! 這回「生鮮時書」的鮪魚(他們真的不是賣食…

終於看到一部戲,人物不是在講對白,而是在『講話』。

文/李秉樞;人物攝影/Wu René 吳翛 滿滿咖啡廳,坐落在鬧區中的靜巷。室內斑駁的磚牆下,有著童年的木馬;一旁的書櫃上,陳列幾本你我長大後才讀懂的文學書。角落的植栽,靜靜呼吸。冬日午後,木桌上擺放的檯燈,投遞出一片暖黃。《花甲男孩轉大人》的編劇群,慢慢地訴說起,關於故事的心事…… 楊富閔出版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