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一個「反骨」植物控的人生美學——古碧玲談新作《不知道的都叫樹》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自然在最微小之處最為卓越。」——希臘博物學家普林尼 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大部分都喜歡和植物或動物做朋友,很多時候,欣賞照料動物、植物,或者單單是走進大自然,看天、吹風,都是心靈莫大的慰藉。 親近植物,很難不連帶著渴望擁抱大地,以及整個宇宙。我常在許多寫植…

閱讀松本大洋的《花》,會接觸到某種更廣大的存在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本文涉及漫畫《花》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松本大洋的《花》是一部很「淡」的作品。 當然,某個角度來說,松本大洋的作品都蠻「淡」的──因為他的構圖方式,也因為他的敘事手法。日本漫畫中常用來表現速度、強調震撼、集中焦點或描繪動作流動的各種效果線,在松本…

《花》的美好姿態──松本大洋創作軌跡中的關鍵作品

文/臥斧 無論選擇哪種藝術創作形式──文字、音樂、影像、戲劇,或者漫畫──致力於嘗試各種技術,試圖將腦中所有想法全都灌注到作品當中的創作者,創作軌跡有時可以粗略看出幾個階段:一、設法在基礎技法中找出自己的表達方式,做出與眾不同的效果;二、嫻熟掌握自身特色後,因為創作企圖及生活經驗等等的提升,作品進入…

【GENE思書軒】宅在家裡的時候,你可以探索這個宇宙

我們生活在都市叢林,看到混凝土結構的機會遠多過鬱鬱蒼蒼的樹木,但是我們在演化上和植物有太多千絲萬縷的聯繫,太少接觸綠色植物有害身心健康。在家裡、辦公室擺上幾盆植物不無小補;另外,長輩或居家隔離防疫的朋友,如果能有幾盆植物照料,不僅分散了會導致焦慮的注意力,也會增加在亂世中的掌控感,以及對生命的責任感…

想要看花的人,花永遠在那裡

文/史考特.巴瑞.考夫曼、卡洛琳.葛雷高爾;譯/蔡裴驊 想要看花的人,花永遠在那裡。 ──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1] 在二○○七年的一項知名社會學實驗中,曾獲普立茲獎的《華盛頓郵報》記者金恩.溫加騰(Gene Weingarten),讓我們吃驚地窺見,我們的日常生活究竟錯過多少…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拜訪戰鬥民族別忘了帶……

不論在俄國的大城小鎮,我們都能發現一定有一種店家,也許他的生意並不特別興隆,卻總能夠在街頭巷尾,隔三岔五地出現,而且賣的並不是什麼民生必需品,商品的保鮮期還特別地短暫,如果能夠約略記下這個俄文字的形狀,下次有機會前往俄國,一定可以發現,看到「ЦВЕТЫ」這個字的機會,真的很高很高。 ЦВЕТЫ 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