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真興;譯/李建銓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發生恐怖攻擊事件,對全世界造成極大的衝擊。美國斷定主謀就是伊斯蘭主義團體蓋達組織的首腦奧薩瑪.賓拉登,並且在同一年要求將他引渡至美國,遭到拒絕後決定攻打阿富汗。二○○三年,美國推測賓拉登與伊拉克往來密切,便出兵攻擊伊拉克(波斯灣戰爭後,美國懷疑伊拉克…
文/大衛.夏默 歐巴馬當上白宮主人的過程可謂平步青雲。二○○二年,他還是州參議員時,他曾經反對過入侵伊拉克,當時他警告說,小布希政權是在窮追猛打一場「愚蠢」又「莽撞」的戰事。二○○七年時他擔任參議院議員時,他宣布自己將競選總統寶座,他的個人魅力、渴望改革的態度,以及早年反對伊拉克戰爭的姿態,讓他深受…
文/海特.麥當納 如果說誤導者只要啟動混淆戰術,就能用大量矛盾真相來淹沒對他們不利的資訊,那麼採取「關聯」(association)戰術,就能營造出一種足以誤導他人的印象,彷彿幾個不同真相之間真有某種意味深長的連結,而實際上這種連結根本不存在。 2017 年,《時代》(Times)雜誌刊登一篇批評英…
文/徐廷珉 IS一度與蓋達組織掛勾,也曾更名為「伊拉克蓋達組織」(al-Qaedain Iraq, AQI),但IS草創期的指揮團隊與蓋達組織之間,在戰略面上長期未能達成共識。若要了解這兩大組織之間的差異,必須針對阿布.穆薩布.扎卡維(1966-2006)創立IS的過程,以及其他IS主要人物和蓋達組…
編譯/陳慧敏 經歷恐怖攻擊後,巴黎人驚魂未甫,許多巴黎人以書療傷,懷舊地讀起美國作家海明威在 1920 年代末對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依戀,重新尋找對巴黎的愛。 法新社報導,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曾在巴黎居住生活和創作,他在回憶錄《流動的饗宴》就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