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在下午的一齣戲中望見海洋,台灣獨立廠牌的樂與路──任將達X張四十三

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上一篇:【評書青鳥】把一代人的青春掏出來一起抓狂──任將達X張四十三 陳德政今天請兩位各選五張水晶跟角頭歷史上重要的作品,發現兩位不約而同選的都是廠牌比較早期的創業作品,而任將達挑的第一張是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1989)。 這張唱片承先啟後了那個時代許多音樂人的創…

【評書青鳥】把一代人的青春掏出來一起抓狂──任將達X張四十三

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今年4月,陳德政發表了第三本著作《我們告別的時刻》,帶領讀者回溯九零年代的動盪歲月。而在夏末的一個週六夜晚,陳德政在青鳥書店策劃的《我們的1990s─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Rewind》系列講座也來到了尾聲。從第一場邀請到馬世芳談音樂仍是「危險…

【評書青鳥】我如何成為一個90年代青年?──五月天瑪莎的電影與音樂啟蒙

側記/尤騰輝;攝影/柯鈞彧、鄭唯云 九零年代,正是瑪莎與陳德政的學生時代,那時學生的娛樂選擇不多,身上湊不出太多銅板,看電影正是青年們閒暇時光的去處。在回顧整個學生時期的電影記憶,與瑪莎看電影的影伴阿信,出場率近乎百分百,這件事在講座裡不免被陳德政狠虧一番,瑪莎只能感嘆高中男女分班的日子太沒搞頭。 …

【評書青鳥】從《七匹狼》到張雨生──五月天瑪莎談自己的次文化啟蒙

側記/尤騰輝;攝影/柯鈞彧、鄭唯云 每個青春期躁動的靈魂裡,都有一股追求獨特的慾望。青年們觀看、聆聽不同的思想、書籍和音樂,藉此餵養自身對世界與知識探索的渴望。這個時期所接收的次文化涵養,形塑了青年面對世界時的姿態。 陳德政策劃的《我們的1990s──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評書青鳥】那些聲光轟炸的夜晚,音樂頻道重開機

側記/羅翊禎;攝影/謝定宇 你能想像嗎?一個穿著高中制服的學生,利用每天去補習班前的晚餐、下課後的空閒,甚至是眾人皆睡的深夜裡,悄悄地走到客廳,打開電視,轉至72、73台的音樂頻道,就像啟動與世界連結的開關,在閃爍的聲光、迷人的旋律、躁動的音符催化下,成為今日的樂評人,以音樂創作為主題的作家,他是陳…

【評書青鳥】從苦悶青年到勞碌中年,前樂手的不華麗轉身

側記/shiuo mi;攝影/謝定宇 九零年代的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不少的變化,包括社會改變的衝擊與文化爆炸,但也因為如此方能獲得更多嘗試的機會與勇氣。九零年代是不安的年代;亦是讓青春發光的年代。 同樣經歷過如此動盪時代的陳陸寬說:「我很慶幸成長在九零年代裡,人因當時的資訊匱乏而激盪出許多自己…

【評書青鳥】馬世芳X陳德政:當音樂仍是危險的,談我們的「地下搖滾」年代

側記/尤騰輝;攝影/謝定宇 陳德政在他今年的新書《我們告別的時刻》回顧了青春期的九零記憶,邁入四十不惑的階段,他形容人生並非電影,走到生命中場自然想回頭望,如同他鍾愛的導演王家衛所言:「前進的唯一方式是記得自己的過去。」 我們常用某個代表事件作為某個時代結束與開啟的標記,這是劃分歷史的一種途徑,例如…

【評書青鳥】用音樂串起的人生,在眾聲喧嘩的《八月》──張大磊X陳德政

文/史比野塔 每場講座都會有結束的時候,但聽導演張大磊的講座,結束的感覺不完全像是「終結」,比較像是句子跟句子之間的「換氣」,只不過你知道上一句話已經完全的結束了。因此,張大磊與作家陳德政對談講座的聽眾,講座結束後仍然在座位上等待著。 張大磊的作品《八月》也給人類似的感受。從幼時的記憶開始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