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聯盟的童書出版人戰『疫』——國際出版專業人士亞洲參訪團聯合對談側記

奶茶聯盟的童書出版人戰「疫」——國際出版專業人士亞洲參訪團聯合對談側記

文/愛麗絲

「我想,過去幾個月來,童書肯定是家長們在家存活的工具、和孩子溝通的重要媒介吧!」由文策院主辦、光磊國際版權創辦人譚光磊擔任主持,替 2021 年國際出版專業人士亞洲參訪團線上聯合對談揭開序幕。

國際出版專業人士亞洲參訪團至今邁入第四屆,但今年因疫情,首次將聯合對談改以線上形式舉辦,邀集八位在童書出版界擁有豐富資歷的出版人線上對談,包含泰國 Amarin 版權 Supawee Supatit、泰國 B2S 版權編輯 Purichaya Asunee Na Ayuttaya、越南 Thai Ha 版權 Nguyen Thi Ha、越南 Kim Dong 版權 Phan Thanh Lan、印尼 Mizan 版權 Yuliani Liputo、印尼 Noura 版權 Shera Sihbudi、韓國 Changbi 版權 Ally Bang 與台灣簡單出版董事長特助蘇欣,共同針對疫情對各地出版書市影響、童書出版中本地與翻譯書佔比、版權出售與落地的小祕辛等侃侃而談。儘管疫情阻絕我們面對面的機會,「奶茶聯盟」的童書出版人們,仍能在線上彼此交流,分享戰「疫」心得。

出版戰「疫」:蝦皮書城崛起、預購掌握印刷量、線上策展直播與讀者互動

「讀者轉向線上購書,蝦皮書城開始變得重要,許多書展也改以線上形式舉辦。」蘇欣所言,是疫情之下許多國家書市都面臨的情況。台灣在疫情之初控制得宜,但五月中起升級三級警戒,實體書店營運遭受衝擊,特別是獨立書店更首當其衝。而長期居家生活裡,則帶動部分類型書籍銷售,「勵志、運動、童書的反應特別好,著色書、兒童自學類書籍近期銷售也有所增長。」

「畢竟總是得找事給孩子們做啊,」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印尼,過去一個月爆發第三波疫情,實體通路紛紛停止營業,出版社改以線上通路、舉辦線上講故事工作坊等接觸讀者,「有些出版社在蝦皮有官方書店,厚重的紙本童書、故事書、繪本特別受歡迎。」但不可避免的,大多數書籍銷售仍飽受衝擊,新書首刷量近乎腰斬,印尼不少出版社開始在書籍銷售前一個月開設預購,確定數量後再行印刷。

在越南,情況極其類似,因應疫情,健康相關書籍與童書銷售成長,搭配精美周邊贈品的漫畫特別吸引高中生讀者的目光,願意自掏腰包購買。而在越南與泰國書市,蝦皮書城同樣扮演重要通路,泰國過往疫情與市場相對平穩,但三月起爆發新一波感染,書籍銷售下滑,必須倚靠更多元的線上廣告與直播活動,但宣傳形式的限制,卻使新作家的能見度下降。在疫情中,文學書籍受泰國讀者們青睞,特別是愛情小說,也許是人心惶惶裡的慰藉之一,而童書同樣是家長們願意線上訂購的救贖。

在南韓,疫情間線下活動規模雖小,線上書展則極其活躍,「韓國最大的 Kobo 出版社增加 17% 書展活動、線上銷售成長 30%,反觀實體書店則只有 0.7% 的增長。」在童書領域,若是師長推薦讀物,則對銷售有極大幫助。

各地出版童書書市觀察:本地與海外書籍佔比

在台灣,目前童書似乎多以翻譯書籍為主,但蘇欣也提及,過去五年裡,本地童書創作者逐漸增加,2019年,史上首度九位插畫家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刷新紀錄,今年台灣插畫家阿尼默更以台語繪本《情批》獲「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年度主題詩類別評審優選獎」肯定、台灣插畫家林廉恩以繪本《HOME》拿下「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故事類首獎」,這些國際指標性獎項,除了是對台灣創作者的一劑強心針,也能提升能見度與出版機會,只是回歸現實考量,蘇欣坦言對出版社而言,獎項不一定能轉換為銷量,「口碑和暢銷到底哪個重要?現階段我們還是免不了叫好與叫座間的掙扎。」

在泰國及越南,童書大多也以翻譯為主,「越南童書原創占比約20%至30%,翻譯則佔了近70%,主要是我們找不太到專業的兒童文學本土作家。」以繪本為例,除了作者還須有插畫者共同創作,但在越南當地大多插畫者都是兼職為主,「創作時間快不了,創作童書的收入又不高。」因此,越南童書多傾向自國外引進版權。泰國亦是如此,八成以上童書皆以翻譯書為主,過去也曾與歐洲出版社共同出版(Co-Printing),除了降低成本,許多童書印刷的特別技巧也能藉合作有更專業的指導。

反觀印尼,當地出版書市翻譯書佔比反而較低,翻譯童書數量則更少,「許多本地作家熱衷於在網路上和書迷互動,本土作家的宣傳、行銷活動效果也比較容易,翻譯作品的效果總是沒有本土作品好。」印尼當地出版社編輯經常透過社群,找到已經累積一定粉絲量的網路、繪本創作者,再邀請他們出版實體作品,一般而言,市場反應都相當不錯。而改編影視、出售版權予串流平台,則是推廣印尼本土作品的途徑之一,「我們會主動洽詢國內製作公司、也會試圖售出海外翻譯版權,但大多還是賣給國內製作團隊。」影視化讓文字走向銀幕,變得更生動立體,除了Netflix,也在印尼本土串流平台上以另一種形式,將好故事帶到讀者眼前。

南韓當地童書同樣以本土作品為主,「過去本土與海外佔比大約五比五、或六比四,但近期九成以上都是本土作品。」韓國當地有兩個單位能挹注資源予本土作家,特別是韓國出版業推廣中心(KPIPA),能協助媒介譯者、策劃書展、接洽國外出版社,是將韓國作品銷往海外的重要推手之一,鄰近國家如日本、台灣、中國、越南讀者都相當喜愛韓國童書。

而在南韓童書領域,青少年小說銷售成績佳,近年來,日本以中年級學生為目標讀者的經濟類書籍成績也有顯著提升,「這幾年來股市飆漲、比特幣等熱門議題,都讓家長期待孩子從小就學習如何運用金錢。」或許中年級學生讀經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投資理財的確是近年來熱門話題,譬如去年台灣書市暢銷榜裡,有 25% 都和個人理財相關。

童書的數位化創新:電子書、有聲書變現可行嗎?

在台灣,蘇欣的個人經歷裡,約有 20% 的客戶會一併詢問電子書版權,「很多客戶是有計畫的,先把電子書問起來總是有備無患。」許多兒童語言學習書會搭配點讀筆販售,只是不同出版社間的點讀筆無法互相支援,對許多家長來說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你想想,究竟是要他們替孩子準備幾支點讀筆呢?」而有聲書的形式目前在台仍處發展中階段,「比較少單售有聲書,大多是紙本書附贈CD、MP3的形式,」相較英語世界裡常有相當知名、累積死忠讀者的有聲書配音員,如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台灣目前仍未有這樣的配音員或有聲書錄製者。

在印尼,圖畫電子書的佔比極低,童書出版仍以實體紙本書為主,有時會結合點讀筆販售,但成效並不如預期。有聲書則在起步階段,初期以成人書籍為主,部分出版社會與據有聲書製作經驗的公司合作,共同出版,也不排斥出售版權予有聲書製作公司,「但我們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

越南與泰國的情況類似,電子書多以成人文字書籍為主,在越南最暢銷的有聲書,銷量至多一千本上下,同樣處在早期發展階段。泰國多數出版社洽談版權時仍會一併詢問電子書,但不可否認的,童書紙本書依舊較具吸引力。「那是屬於親子間的閱讀時光,能看到、摸到紙張、聽到媽媽的聲音,效果總是較佳。」不過,泰國出版社提出另一種可能——若未來能讓孩子觸碰電子產品時,電子書裡的圖畫能有動畫效果,未嘗不是另一種吸引力。

而在南韓,Ally Bang 表示自己所屬的韓國 Changbi 出版社並未出版電子繪本或圖畫書,出版的有聲書則多以圖書館作主要通路,並未有實質大量獲利,大多數與點讀筆結合,作為宣傳加值服務。但韓國當地部分出版社會以童書作為 VR、AR 內容,這或許也是未來可發展的方向之一。

海外童書落地,該如何讓買氣接地氣?

在泰國,海外作品是否「接地氣」是最大重點,若是帶有文化色彩的童書,對當地小讀者而言較難消化、理解,此外,年輕一輩插畫者作品多受海外風格洗禮,但若過於抽象,反倒使童書讀者有所猶豫。但在印尼,海外作品是否出名倒非關鍵,印尼出版社曾引進韓國六十冊童書,「品質相當好,同樣品質、內容,若我們自己開發來做,成本肯定極高、會是很不容易的。」

而在不同市場間的版權代理,則需理解各市場的不同民情、消費習慣、匯率水平,才能順利推廣好故事。譬如越南出版社引進幾米系列書籍前,花費近三年時間洽談,才終於獲得首肯,主因便是越南當地書價較台灣便宜,自然報價與台灣出版社預期不同,「但越南與台灣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希望未來能引進更多台灣童書。」如台灣童書《Grace 說》系列,累積至今,已在越南銷售逾三萬冊。

針對版權銷售至不同市場,譚光磊也以自身經驗為例,土耳其過往因經濟崩盤、匯率混亂,曾有五年前一本書售價一兩千元,如今卻跌至四五百元的誇張跌宕起伏,而這正是版權代理經紀必須居中理解、協調的。蘇欣同樣指出,「做代理需要管理出版社的預期,」許多時候作者收到報價,第一反應是自己難道被剝削了嗎?但這卻是不同版權市場間,必然會碰上、必須理解的問題之一。

網紅說書,盜版侵權與帶動銷售間該如何控管?

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網紅說書似乎是另一種書籍宣傳的管道,但若未獲授權,便逕自將全書內容唸出、放上網路,出版社又該如何控管與處理呢?在韓國,因法律明文規定,與網紅合作大多只能念部分書籍內容,若付費取得授權則能朗讀全本,但實際上從未見過付費執行的案例。

越南、印尼若碰上類似情況,出版社坦言極難處理,若是紙本書盜版還能要求對方回收,但在網路社群的散播卻難以控管,「即使通報也無能為力,頂多確定對方非商業用途,可請他們放上出處,對書籍推廣或有幫助。」而在泰國,出版社曾遇上未經授權、唸出全本書籍內容的狀況,「如果他們有很多追蹤者,我們會順水推舟、洽談合作,這對增加銷量其實是有幫助的,只是為了書好,還是希望網紅們只讀部分內容啊!」

身為出版人,如何察覺出版風向?如何決定追隨流行或特立獨行?

八位專業出版人不約而同地,都以觀察讀者需求、社會動向作為出版參考。「很多時候讀者是希望藉閱讀解決問題,因此理解他們的痛點便相當關鍵。」泰國出版社舉例,今年初出版的科普書籍便大受歡迎,而越南出版社則認為「寂寞經濟」同樣能在出版業有所發揮,與寂寞相關的心情排解、煩惱療癒等書籍都獲讀者青睞。此外,實體書店、線上通路暢銷榜變化消長、書評等同樣是觀察重點之一,而社群媒體則是掌握社會、民心動向工具之一,在越發多元的書籍推廣形式中,「出版總要持續觀察趨勢、也需自己創造趨勢。」

在聯合對談尾聲,出版人們不免懷念起實體書展面對面交流的溫度,特別如台灣、印尼缺乏中央統一平台,不如韓國有可供查詢的管道,許多本土童書作品若已有譯作,恐怕只有在書展前後或現場才能得知消息。少了實體書展,不少書籍推廣也顯得吃力。今年的亞洲參訪團,由光磊國際版權利用 Gather.Town 搭建虛擬空間,讓外賓能虛擬「參訪」,甚至有外賓坦言這比法蘭克福線上版權交易平台有趣、好用多了,但當然,所有出版人在這場還看不見盡頭的戰「疫」裡,仍期盼未來,我們能再次聚首,當面訴說與聆聽,每一個值得被看見的好故事。

版權論壇聊什麼:

  1. 【2020國際出版暨版權經紀專業論壇】CLICK & COLLECT應戰、出版多元性需被重視——法國、德國書市觀察
  2. 【2020國際出版暨版權經紀專業論壇】猴死囝仔的英文怎麼翻譯?那些年台灣文學外譯的歷史
  3. 【2020國際出版暨版權經紀專業論壇】KPOP偶像書單不容小覷、非小說類異軍突起——泰國、越南書市觀察
  4. 【2019版權營】「推書必須誠實,好的故事不需要天花亂墜。」——法國、以色列書市觀察
  5. 【2019版權營】《82年生的金智英》風靡全球,韓國文學海外落地觀察
  6. 【2019版權營】從紙本走向銀幕:文學改編影視的幕後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