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三代警察、三樁懸案,一部二戰後日本社會變遷史 ──戴偉傑談佐佐木讓的《警官之血》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警察小說在日本成為顯學不過十餘年的時間,從脈絡上來看,1990年代較偏向冷硬派風格,例如大澤在昌的「新宿鮫系列」、逢坂剛的「百舌系列」,當然另有更早的歸屬於社會派推理,甚至被視為旅情推理(!)的鮎川哲也「鬼貫警部系列」、清張的早期作品,其他也有高村薰的「…

【經典也青春】組織與組織、個人與組織的翹翹板——臥斧談橫山秀夫的《64》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臥斧在節目前的溝通時表示,《64》他想談的是貫穿整本書的主題:組織。 我想起第一次讀這本書的十多年前,當時最深的體會是男主人公三上調到公關室、高升東京警察廳夢碎,內外交迫下奮戰不懈,在個人心態和未來道路中有所突破的過程,也許是我自身在職場上處境的投射,覺…

【經典也青春】我覺醒,我批判,我反抗——朱嘉漢談赫伯特.馬庫色的《單向度的人》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我向嘉漢及聽眾們坦承,《單向度的人》是近年來少數重新喚起我內在的激動與熱血的書,我甚至坐不住。尤其本書共三部的第一部第三章〈不幸意識的征服:壓抑性的反昇華〉談文學與藝術存在的必要性與危機,更是深有所感。由於社會角色、個人經濟考量或已內化的目標導向,若非從…

我們在熱鬧中失去的,必將在孤獨中重新擁有

文/亞瑟.叔本華;譯/張寧 社會就像一團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透過與其保持適當的距離來取暖。 毫無疑問,構成幸福的首要因素便是能夠自我滿足,感到萬物皆備於我,無所欲求,並可以說出「我的擁有就在我身」。亞里斯多德曾說:「幸福意味著自我滿足」,這句話值得反覆玩味。事實上,尚福爾[1]的絕妙警句也表達了同樣的…

【經典也青春】長頸鹿式女孩(或男孩)的苦惱 ——海苔熊談瑪蒂.蘭妮的 《內向心理學》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忘了在哪裡讀到的文章,説張愛玲是那種典型的長頸鹿女孩,星期一刺到腳掌,星期六才有(能)反應。 這個譬喻用來形容世界上佔百分之二十五的內向性格者再適切不過。 如果你成長在一個外向性格者佔多數的家庭,而這個世界又多半以夠不夠「快」、「積極」、「主動」、「合群…

為何「桌面整潔的公司營收就成長」?

文/松井忠三(無印良品會長) 各位是不是看過,有人在辦公桌上,把文件或檔案夾堆得很高,好像隨時都會崩塌?是不是看過,有人在座位四周把紙箱堆得像城牆一樣呢?我想,任何公司至少會有一兩張辦公桌,有這樣的情形吧。 過去,無印良品的總公司,也有很多人的辦公桌是這樣的。 桌面上放了一堆資料,只剩下約莫一張紙大…

太多惡事看起來平滑無波,因著記憶的邊緣性,我們置身事外

文/張亦絢 《沉默小提琴》出版後,有說法國文化圈「每個人都在問這個喬莫.卡布列是誰」──「每個人」當然略嫌誇張了,不過由此可見轟動的盛況。台灣南方家園出版社在二○一五年即出版了卡布列的《河流之聲》,卡布列在台灣,不是陌生的名字。令人大感驚訝的是,小說技藝不凡的卡布列,從《河流之聲》到《沉默小提琴》,…

韓國,用舊思想打造出的秩序無上國度

文/楊虔豪 如本書作者法蘭克.阿倫斯一樣,轉眼間,我也同樣當了四年的「首爾人」。早年還在念大學時,是寒暑假往返採訪與佈線,畢業後就一頭栽進這「動感」國度,以全職的駐韓獨立記者身分在首爾生活。 每天背著筆電、攝影機,手上拿著三星平板電腦,搭著全世界最便捷的地鐵系統,穿梭在這城鎮的各個角落,挖掘故事、與…

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不是種族主義者,而是排外

文/費南多.薩巴特 我們最根本的利益在於讓社會成為真正的社會。社會的穩定不在於放棄個人利益,而是應該時刻牢記:保衛我們最根本的利益。 很明顯,個人與國家的辯證遊戲總是處於失衡,天平往往向兩極之中的一方傾斜,而無論倒向哪一方都會帶來危害。當個人佔據明顯的優勢,社會集體的和諧就會破碎,沒有人會去關心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