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因為有訪不到的度爛,所以才寫小說啊。」李志德笑著說。 長年在媒體工作,李志德受的是記者訓練、常讀的是非虛構報導,調查了跨度十年左右、發生在台海兩岸的真實諜報事件,但據此創作的《叛國者》,卻是一本小說。 兩岸超過半世紀的對峙情況,理應是諜報故事的生長沃土,不過台灣以此為題的創作並不多,真說…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以《冷戰諜魂》一舉成名,暢銷半世紀不衰,單書全球銷量高達3,500萬冊的諜報小說大師勒卡雷,有多部膾炙人口的間諜名作,如《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等,然而卻也有幾部非諜報小說,在勒粉、文學讀者心目中,列為「心頭好前五名」的愛書,本集節目介紹的《永遠的園丁》,便…
文/栞 在文房.閱讀空間的第二場講座【週五懸疑劇場──推理東西軍】,由石田衣良《池袋西口公園》與約翰.勒卡雷《摯友》作為主題的對照。在第一場講座中,談的是推理小說常見的角色:警察,因此在這一場,主講人陳蕙慧與冬陽決定以不一樣的切入點,帶讀者一起看推理小說中的「朋友」。 《池袋西口公園》原本是短篇小說…
談到在某些領域有所作為的女性人物時,常會有人反擊:「那不過就是些特例」──的確,以數字而言,在大多數領域展露頭角的指標型人物,女性沒有男性那麼多。但,這同時顯示另一個事實──在大多數領域,女性不僅在培育養成的階段缺乏與男性一樣多的資源,工作時也常常無法獲得與男性一樣多的機會。這個事實使得女性出頭變成…
讀經典無感,讀別人推薦的書無感,自己推薦給別人的書別人讀了也無感,這些情況在我們漫漫的讀書生涯裡總會遇上。有些時候是我們和那本書相遇的時間不大對,有些時候是方式不大對──繞個彎轉轉脖子對方看起來就變得順眼了,有些時候則純粹是我們和那本書不對盤,就像在我們漫漫人生總會遇上的很多人。 沒有什麼書是非讀不…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俺讀的第一本勒卡雷(John le Carré)作品叫《東山再起的間諜》,星光出版社,二十幾年前的事,朋友借俺的,但俺記不清為啥他會借俺那書,約莫是俺問他最近有沒有讀到什麼厲害的小說,他就把那書塞了過來。俺認為朋友的閱讀標準不壞(所以俺的確可能問他…
疲憊的間諜與愛說酸話的偵探,一起在沙丘的酒吧喝著香料酒,流著警官之血的一家三代祖孫警員,面對著代表純粹惡意的模仿犯,古籍研究社的節能高中生不怎麼起勁地跑推理馬拉松,發現同一份靈魂穿越手稿,其實有完全不同的閱讀方式,因為小說有八百萬種寫法,就算是被拱上神壇的獨裁暴君,也有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回mooT…
記錄整理/鄭博元 談到臺灣當代翻譯者,絕不能略去李靜宜。她曾執筆翻譯多部知名文學作品,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與莎利.魯尼(Sally Rooney)《正常人》等,及許多經典推理文學作品。近年她成立東美…
文/犁客 因為疫情的關係,《007:生死交戰》的上映日期一延再延,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次在大銀幕上飾演詹姆斯.龐德。大銀幕上的第一代龐德演員是史恩.康納萊,第一部007電影《007情報員》在1961年上映,倘若《007:生死交戰》能在今年上映,距離第一集就是整整六十年(而且康納萊已在去年去世),…
這兩位的作品堪稱經典,其經典程度或許曾讓讀者們認為,不會有迎來電子書出版的那一天。 英國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原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十八歲加入英國軍方情報單位、負責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1958 年,他進入英國軍情五處(MI5)工作,兩年後轉調至軍情六處(MI6),任職期間,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