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enBook亨利說書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第…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我向嘉漢及聽眾們坦承,《單向度的人》是近年來少數重新喚起我內在的激動與熱血的書,我甚至坐不住。尤其本書共三部的第一部第三章〈不幸意識的征服:壓抑性的反昇華〉談文學與藝術存在的必要性與危機,更是深有所感。由於社會角色、個人經濟考量或已內化的目標導向,若非從…
文/林立青 我的人生記憶應該是從國小開始,記得那時候常搬家,或者睡在工廠內,在最早的印象之中,有大型印刷機台和各種設備堆砌。那時候的印刷師傅每個月有五、六萬薪資,我父母後來也借錢開設了小小的印刷廠,但我對工廠的印象不深,當時流行把孩子送到安親班,晚上再去接回,有時候會讓孩子在廠內過夜。 師傅們會去檳…
偶一為之的看畫展,往往被人視為是附庸風雅的朝聖行為,特別是所謂名畫展更是難脫罪名。但這種心緒依然格外值得珍惜,就如同堕落日久的信徒,偶爾懷著救贖的心情上教堂一樣,這至少表示,我們依然看重,藝術或宗教在我們生命中的價值。 藝術和文學之所以能感動我們,那是它喚起了我們某種深藏內心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是因人…
本文摘自《現代草民哲學讀本》 一九五八年,德國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出版《人的境況》,她在書中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迫使人們成為「勞動動物」進行嚴厲的批判。時過五十多年,我們仍然沒能逃脫勞動動物的困境。 積極生活三概念:勞動、工作、行動 漢娜.鄂蘭將歷史上人類的積極生活區分成:…
文/李豪鍵(이호건) 近來無論是哪個領域、做什麼工作,只要踏實勤勞,大家就認為不會有問題。「想成功,一定要勤勞!」勤勞才是在現代社會中開啟成功之門最關鍵的鑰匙。另一方面,勤勞也成為判斷一個人的重要標準。企業要任用員工時,首先會想了解那名員工是否踏實及勤勞,在評定職場人工作考績時,除了成果之外,也會重…
文/費南多.薩巴特(Fernando Savater) 譯/魏然 我的一位朋友經常說,勞動是一件壞事,一件令人討厭的事,他舉出了一個無法辯駁的證據,那就是必須付報酬,人們才去勞動。這倒提醒了我如何才能區分勞動和其他令人愉快的工作(比如遊戲和藝術):有些事情我們不是出於勉強絕不會去做,這些事情才稱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