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英明,一切都很好!」資訊同溫層恐害公司倒閉!

文/Adam Bryant 、Kevin Sharer,譯/聞翊均 「你不只要傾聽坐在你面前的人說的話。」全球最大的生技公司安進藥品(Amgen)前總裁與執行長,也是本書的共同作者凱文說,「你還要警惕地傾聽你營運的整個生態系統發出的聲音。你會收到來自四面八方、或強或弱的訊號,訊號源頭包括各種評論,董…

【GENE思書軒】成功決策千奇百怪,失敗原因反倒異中有同!?

歷史最大的教訓似乎是,我們總是學不到歷史的教訓。真是如此? 從疫情、缺水、停電、經濟危機、外交醜聞等等許多國家都會出現的內憂外患,讓人不禁懷疑,各國高官是怎麼坐上高位的?純嘴炮還是拍馬屁?不僅政壇如此,有些大企業也常犯低級錯誤,然後重金聘請的公關公司再出來提油救火,也讓人不禁懷疑,高薪是不是讓高級主…

比起摯友或親人,點頭之交更容易幫我們找到工作?

文/理查.柯克、葛雷格.洛克伍德;譯/張美惠 三十七歲的菲爾德(Robin Field)自認懷才不遇。他該做的事都做了:剛出社會時在遠東的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有份不錯的工作,去法國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進修,在我擔任合夥人的顧問公司LEK當經理…

看在稍微圓融世故的人眼中,她想突破同溫層簡直白目

文/林蔚昀 我們是時代的孩子, 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 ──辛波絲卡,〈時代的孩子〉 似乎已是一種儀式,每次選舉將近,大家就會大夢初醒般開始談政治、或不談政治、或避談政治、或政治歸政治,XX歸XX。平常把頭埋在沙子裡的把頭抬起來了,平常躲在水底下的歧見紛爭,也像剛煮好的水餃浮現了。有人厭煩,有人…

【GENE思書軒】謊言有三種: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字

今年還沒過完,但是年度代表字肯定是「假」──台灣這兩年的新聞搞得還不夠假嗎? 如果有記者斷章取義地抄了上面那句的前半部,民眾搞不好就以為今年台灣年度代表字真的是提早選出的「假」。如果這則假新聞真的出現了,你會不會認出來它是假新聞呢?或者即使真的發生,你也一丁點都不感到意外呢? 很可悲的,我們與真相的…

三層肉、五衝突與六拷問——《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導論

文/黃哲斌 這不是一本歌頌「媒體成功學」的書,不,完全不是。相反地,本書打算花三百多頁,探索以下幾件事: 新聞媒體如何卡在時代夾縫裡?過去兩百年的媒體形式為何失效?當舊有典範被打破,傳統媒體如何調適?如何轉進?它們碰上哪些艱危苦楚?又看到哪些隧道盡頭的微光? 至於那些沒有紙張、沒有電波時段等限制的原…

【一週E書】你要能達成共識的說理能力,還是要超越邏輯的說服能力?

文/犁客 1989年,這世界多了一個工程師。 這個工程師沒有做出劃時代的新產品,但也沒有造成毀滅性的大浩劫;他的思路完全是個工科阿宅,體能很差,穿著規矩,一直沒有什麼異性緣──總而言之,你想像中所有屬於「工程師」的刻板印象,都能在這個工程師身上發現。他會和同事講只有阿宅才懂的笑話,他會被老闆交付根本…

同溫層有存在的必要,卻也容易讓我們誤判世界

文/柔依.弗瑞德-布拉納、亞倫.M.葛雷澤;譯/許恬寧 一群人大聲抗議時,企業會覺得全世界每一個粉絲都在對自己叫囂。社群媒體上全是憤怒留言,公司信箱塞滿罵人郵件,主流媒體幸災樂禍跟進報導,幾乎每一篇標題都用上糟糕的雙關語。粉絲呼籲企業立刻做到他們的要求,要不然就要抵制。然而,通常騷動平息下來後,就會…

「人生其實是個可以被吹掉的東西。」──馬欣與馬欣的《階級病院》

文/犁客 「習慣在社群網站上擺姿態之後,」馬欣道,「會讓人在日常裡也開始擺姿態。」 馬欣寫電影的散文一向在犀利裡帶著關懷,觀察世界時她也帶著這種透澈的眼光,她很明白,現 在要對公眾發表個人意見較以往容易,而許多人被冠上評論者的名頭之後,也開始以這種身分自居──這是一種缺乏自識的表現。 「讀《紐約客》…

【GENE思書軒】寧信假新聞、不理真專家

當你生活遇上問題,是找本相關領域的書來研讀,還是用谷歌大神搜尋?是想要問專家,還是去PTT裡看看鄉民怎麼說? 我們不是不知道所謂的專家學者會怎麼說──每當有重大爭議事件,媒體就會去訪問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然後在即時新聞更新的時候抄一抄所謂的網友看法。媒體常常抄或訪問的所謂專家學者,通常原來是資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