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新聞】S3EP17:詞曲與土地的辯證: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

詞曲組成了音樂,而土地滋養了音樂人的創作養分。在台灣,有一群以土地為根基的音樂人,他們用歌詞與旋律,將對台灣鄉土的情感、記憶與訴求,譜寫成一首首歌曲,交工樂隊與生祥樂隊作詞人鍾永豐便是其中一位。 出身美濃的鍾永豐,不只是一位投入社會運動的農村子弟,也透過音樂表達對土地的關懷。 本集將介紹鍾永豐的散文…

那是個不會有人質疑「爬樹的樂趣是什麼」的年代

口述.詩文創作/吳晟 協力/鄒欣寧|第一部採寫、唐炘炘|第二部彙寫 一九四四年在台灣彰化溪州鄉出生的詩人吳晟,今年七十二歲了。 七十二歲,在一般人看來,毫無疑問是個老人了,但這位老人家,將他最新完成的詩集命名為「他還年輕」。 年輕與年老,這兩個相對的概念如何區別?怎麼計算?每個人心裡自有丈量的尺度,…

在「麥當勞」與「摩斯漢堡」之間,有一個家

文/徐世榮 政大最熱鬧的側門被稱為「麥側」,因為它的斜對面就是「麥當勞」,由於公車站牌就在旁邊,每日人進人出,川流不息。「麥當勞」的旁邊,幾年前開了一家「摩斯漢堡」,兩家店的生意都好的很。在這兩家店之間,其實是緊緊夾著一間公寓,而多年以來,這間公寓的鐵門都是拉下來的,大概從我唸大學的時候就是如此,至…

【獨立書店與街區風貌】從解決問題開始壯大──水牛書店

文/陳怡慈 時值文化議題如火如荼之際,時報出版《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是京都惠文社一乘寺店店長堀部篤史,面對獨立書店夾擊於大型連鎖書店及講求 CP 值等價值觀的環境下,探討獨立小店存在意義的作品。將時空從京都拉到台灣,電子書對實體書的影響、獨立書店的存廢,也是爭議已久的問題。到底獨立書店存在的意義為…

在採訪時交換故事,在碰撞中產生溝通──專訪《黏土》作者胡慕情

文/犁客 「當記者必須要能對自己採訪的事件提出解答,否則就不算合格的記者。」 大多數人認為記者應該是客觀的事件記錄者,不是帶著主觀選邊站的意見表達者,但胡慕情到《立報》上班的時候,主管成露茜卻這麼對她說。這句話超越大多數人原來對記者工作的想像。 小時候接觸兒童版《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時,胡慕情就…

生活在《白噪音》與《一九八四》寓言的世界裡

文/Miffy 《五花鹽》夏季刊專體報導了新店十四張的歷史和它被徵收的始末,在這之前我卻對這件事一無所知。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事,沒有新聞報導?為什麼那些古蹟、老房子、田地就這樣被毀了,卻沒有人知道? 我想起《白噪音》的一段話:「這種事難道已頻繁到引不起觀眾的興趣了嗎?不在現場的這些人知道我們經歷了什麼…

《A贏的地味》記下對土地的牽掛與記憶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ee-ming Lee 文/責任編輯 李偉涵 猶記剛經手編輯原稿,不過數日即收到作者的家傳相簿,老相簿因有些年代了,內外皆透著泛黃的懷舊氣息。翻閱當下,看著一幀幀時光停格的相片,彷彿不小心窺看了他人的家族密史,那一張張喜怒哀樂各呈的臉,讓人饒富興味又…

Readmoo發表《X相乘》電子書出版計劃 獲品冠、玉溪有容多方跨界支持

【2014年5月26日,台北訊】 Readmoo電子書店今(5/26)正式發表《X相乘》系列電子書出版計劃;希望藉著電子書流通快速、彈性篇幅、成書快速等優勢,延伸出版界限,為國內電子書市場寫下新頁。 《X相乘》系列以「跨國感讀,文化相乘 ── 給年輕世代的勇動力」為發想起點,集結來自五個國家六個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