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正函 「以2005年為分界,前後幾年奠定了我現在成為什麼樣的人,及做什麼樣的事。以前fashion對我來說就是像LV等集團式的精品,直到我踏入紐約一家選物店──ODIN,迎面襲來的木頭氣味使我印象深刻,那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嗅到的是木質調香氛。ODIN開啟了我對獨立品牌的綜合概念,它低調的生活風…
文/Miffy 《洪堡的禮物》,是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的小說,內容描寫美國二十世紀的生活,反映出人類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之間的拉扯,靈魂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裡變得貧乏空洞,失去想像力、感受力以及自我的獨特性。藝術和詩歌再也不能引起世人的讚嘆,人們無法理解柏拉圖式的美,但在追求財富和名利…
文/Miffy 瑪格麗特‧尤瑟娜的《苦煉》是獲得1968年費米娜文學獎的作品。小說描述澤農的一生,把重點放在他如何追求真理的過程。澤農是煉金師、科學家、醫生、也是哲學家,身處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雖然藝術蓬勃發展,在科學上找到新的研究方法,但也充滿戰爭、不少人因宗教改革而遭殺害,鼠疫也奪走許多生命。…
文/Miffy 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這卓越世界的卓越居民,只是一群工資微薄的工人,寒酸潦倒地喝得醉醺醺。 ──《巴黎倫敦落拓記》 《巴黎倫敦落拓記》是喬治‧歐威爾的首部作品,描寫歐威爾在巴黎和倫敦社會底層的生活經歷。歐威爾以客觀忠實的手法記錄社會觀察,提出疑問和思辨,懷著人道主義的關懷,希望對不公不…
文/Miffy 左拉的《婦女樂園》是「盧貢─馬卡爾家族」系列小說的第十一部,這系列是描繪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社會景況的百科全書。作為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左拉試圖以科學方法來研究遺傳和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和塑造角色的性格。《婦女樂園》描寫十九世紀中期巴黎的消費文化,以一間寛敞華麗的百貨公司──「婦女樂園」來…
文/Miffy 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與《白牙》是姊妹作品,兩者講的都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求生存,不僅要活下來,還要凌駕於他者,成為統治階級。小說深受達爾文的演化論和尼采的超人哲學影響,書裡的主角巴克和白牙在荒野中體認到「適者生存」,「不是吃就是被吃」,「只有最強的才不會被殺」等……競爭淘汰法則…
文/Miffy 《憤怒的葡萄》是 196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內容主要描述奧克拉荷馬州的農民,在經濟蕭條和機械工業生產的背景之下,生活艱苦,又因沙塵暴導致田地乾枯,不得以只好將土地抵押給銀行,後來收成不好、無力還款,被迫遷移自己的家鄉。大批難民長途跋涉到加州,夢想著能在這個滿是…
文/Miffy 《等待果陀》是 1969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山繆‧貝克特的代表作。劇中荒謬的劇情、重複無意義的動作、文字遊戲式的對白、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扁平化,都是荒謬劇的特點。《等待果陀》呈現出人類面對空虛無望處境時的無奈和恐懼,一種無處可逃和迷失的感受。貝克特也形容這部作品叫兩幕悲喜劇,人…
文/Miffy 《五花鹽》夏季刊專體報導了新店十四張的歷史和它被徵收的始末,在這之前我卻對這件事一無所知。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事,沒有新聞報導?為什麼那些古蹟、老房子、田地就這樣被毀了,卻沒有人知道? 我想起《白噪音》的一段話:「這種事難道已頻繁到引不起觀眾的興趣了嗎?不在現場的這些人知道我們經歷了什麼…
文/Miffy 讀卡夫卡的書總是感到荒謬不解,被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壓迫。書裡的主角和他所在的世界總是處不好,他們都扮演外來者,被拒絕、被控告、被隔離,從不曾被接受,不管是《城堡》和《審判》裡的 K,或《美國》裡的卡爾‧羅斯曼,《蛻變》的葛雷高爾更慘,完全變成了「非人」,根本和人不是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