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殺、自殺、還是為了同性愛人而死?

文/塩野七生,譯/林韓菁 過去造訪埃及的皇帝慣例都會繞行尼羅河,哈德良也不例外,與其說是服務皇后和她身邊的夫人們,倒不如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前往埃及可以搭船溯尼羅河而上,偶爾在途中下船,參觀搭建在河岸上的神殿,在這裡,想看的事物都可以盡收眼底。繞行尼羅河等於就是名勝古蹟的觀光之旅。而且又有夫人…

埃及豔后被譽為絕世美女,其實已不年輕也不貌美

文/本村凌二、瀧乃美和子;譯/歐兆苓 克麗奧佩脫拉七世 埃及王室公主克麗奧佩脫拉七世(Cleopatra VII Philopator,又稱埃及豔后)在十八歲時嫁給身為法老的弟弟,兩人原本共同治理埃及,沒想到她卻被想要獨佔王位的弟弟流放國外。 不過,克麗奧佩脫拉七世並沒有就此放棄,她成為當時統治埃及…

【讀墨暢銷榜:這本是熱門話題!】Vol. 26:好想出門趴趴走之前,請先看這集

有的人防疫時節不能趴趴走覺得很悶,有的人本來就宅只覺得剛好,但無論能不能習慣,事實都是:當疫病過去,人類的世界都會變得不大一樣,而這件事,在歷史上已經發生了很多次。 讀過去的歷史可以審度現今情勢、預測未來發展,而讀當下的紀錄則可以更全面更細微地了解巨大事件的各個面向──像武漢肺炎這種全球性大流行的東…

《一千零一夜》的原始版本,其實並不存在阿拉丁與神燈

文/杜蘊慈(作家) 《一千零一夜》,又名 The Arabian Nights,「阿拉伯之夜」。一九〇〇年開始,陸續出現了節選漢譯,書名譯為《天方夜譚》,可謂信達雅。於是這個詞彙進入了中文世界,並且與此書在西方產生的影響一樣,從此主宰了中國人對於阿拉伯或者伊斯蘭世界的想像。 起源與流傳 然而這本書裡…

「烈焰」怎麼「焚春」?

文╱張育軒,自由撰稿人,長期關注中東 當士兵對著和平抗議、唱歌、跳舞的示威群眾開槍時,2011年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就逐漸變了調。幾個月後,象徵著這場變革的,不再是揮舞旗幟的平民百姓,而是手持步槍的聖戰士。從突尼西亞延燒到利比亞、埃及再到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除了最初的突尼西亞成功擺脫數十…

把整個世界都看成是外國,才能是個完美的人:專訪《拜訪革命》周軼君

文/林宣瑋 周軼君替我們華文傳媒打開一扇了解伊斯蘭世界的窗子。 出生上海,周軼君不似一般的上海人,只想留在上海。「當年考大學時,我的志願全填了北京的學校,而後陰錯陽差的選了阿拉伯語專業,然後看了一本中東記者寫的書,就決定投身新聞界,想去中東。」簡簡單單的三兩句話,周軼君就豪爽地解釋完別人聽起來驚濤駭…

解放廣場上綻放著茉莉花革命,V,是我們每一個人

文/施盈竹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民眾「佔領」了解放廣場。 我帶著一張毛毯和一個信念,把解放廣場當成自己的「家」。 記者打開筆電蹲坐在地上,向報社傳遞廣場最新消息;醫學院師生、藥劑師忙著在廣場巡視受傷病患,血淋淋的衛生紙巾散落一地。 婆婆媽媽們在廣場到處發放熱食,給留守在廣場檢查哨的衛兵志工,感謝…

從遠古到1930年代的巴勒斯坦抗爭,一次細說從頭……

文/諾亞.弗洛格(Noah Flug)、馬丁.薛伯樂(Martin Schäuble) 到底是誰先定居在這塊聖地上,以色列人還是巴勒斯坦人?這個問題常常被提出來,但很難找到明確的答案。其實這樣的提問根本就錯了。早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詞彙出現在文字之前,這塊土地已經有人類居住。現在已經很難…

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

「尼安德塔人與我們來自同一個祖先族群,而且是古人類中與我們血緣最親的『人』,我們自然而然地更希望知道他們是怎麼樣的『人』。而尼安德塔人滅絕的下場更為我們的好奇染上了不安:我們是不是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帕波,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遺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