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自由自在的隨興之心(筆)——李靜宜談向田邦子的《女人的食指》 發表於 1 10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2006年在麥田任職時,向日方取得正式授權出版向田邦子的《父親的道歉信》,以及後續五、六本著作。 這其中有幾個緣由,遠因是1981年,向田在來台灣進行寫作取材飛往高雄的班機上,因飛機失事喪生。這場當時震驚台日兩地的苗栗三義空難,成為連日的新聞報導焦點,而我也想起自己幼時跟著父親讀報,多次讀到過向田女士的文章,心中感到惻然。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愈來愈多女性在懷孕前再三考慮,社交因素代孕也因此盛行 發表於 25 8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作者:珍妮.克利曼(Jenny Kleeman) 譯者:詹蕎語 位於洛杉磯(Los Angeles)威爾榭大道(Wilshire Boulevard)上的「太平洋生殖醫學中心」(Pacific Fertility Center),是擁有一切的成功人士製造寶寶的地方。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被遺忘的九千名女人:她們曾備受敬重,能在清真寺自由講課 發表於 23 8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卡拉・鮑爾;譯/葉品岑 完整文章
專訪 「我想用小說處理現實無法解決的問題。」——專訪《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作者四絃 發表於 21 5 月, 2021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鏡文學提供 文/愛麗絲 「我覺得她就像我媽,儘管過了五十年還是覺得自己很卑微。」四絃過往書寫 BL、婚姻、愛情等題材,這回撰寫《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她將目光擺在母女、婆媳等女性與其周圍角色,在社會框架與彼此拉扯間的血淚斑斑。書中四位女性,各自身處不同深淵,彼此卻如代代相傳般環環相扣,彷彿困在同一片荊棘之地,稍加拉扯便落下滿地血痕。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極致的愛在受苦(虐)中完成——蔣亞妮談谷崎潤一郎的《痴人之愛》 發表於 20 5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大正浪漫」、「大正摩登」這兩個詞,是日本近代極力實踐脫亞入歐、崇尚西化行動巔峰時期的最佳詮釋。然而這個時候,卻是有「大谷崎」之稱的唯美主義文豪谷崎潤一郎,以早期代表作《痴人之愛》宣告回歸日本傳統美學的起點。 這部讀日本文學的人無法忽略,探討男女之愛的劃時代作品,邀請到新生代備受矚目的散文作者蔣亞妮領讀,摘要如下: 完整文章
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想讀的,永遠是沒買的那一本 發表於 14 5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就算還沒習慣使用電子書閱讀,大概也都想像得到,電子書的使用者會以「電子書解決了出版社庫存又佔空間又佔錢的問題」、「電子書解決了讀者家裡所有生活空間都變成書籍收納空間的問題」之類與空間或花費有關的事實,來表現電子書的優點。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人生盡是一場接一場的大考——楊憶慈談張愛玲的《小團圓》 發表於 11 5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談《小團圓》很難。 一則是太多人談過,一則是隨便從哪個線頭拉出來,例如當時的時空背景、張愛玲的身世、母女關係、父女關係、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恨糾葛、張愛玲的親情、愛情與金錢觀,都不可能在短短的22分鐘節目裡講清楚。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不想成為自己不想要的樣子,我們必須先明白:人能以語言為惡 發表於 10 5 月, 2021 By 朱家安 Photo Credit: STUDIO GHIBLI 歌曲〈喂妓女回來〉歌詞引起爭議,有些人認為這詞貶抑女性,有些人認為是聽的人想太多,有些人主張,給定文本和周邊線索,可以知道〈喂妓女回來〉一句的喊話對象是歌手的男性友人,因此不會有針對女性的問題。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發表於 7 5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吳曉樂 直到由丈夫口中吐出主角的名字杏芬,我才暫時從故事裡的「我」掙脫出,爭取到喝茶喘氣的餘裕。太驚人了,第一人稱單數果然最是魔幻,尤其是從一肚子壞心眼的人物發動,就彷彿是附魂在別人的身體上,目睹一切,卻又倖免於難。讀小說,有時就圖這酣暢痛快。四絃是近年內我看過最慎重看待「母愛」二字的作家,因為慎重,才可以挑出過往世俗母愛文本裡充斥的自欺、破綻與前後矛盾。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身為女性的「被看見」與「看見自己」 發表於 15 2 月, 2021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寓言家 《倒數五秒月牙》的兩個主角原本是研究所的同學,出生台灣卻到日本工作的林妤梅,和出生日本卻到台灣工作的淺野實櫻——在跨越文化、空間、性別後——兩人之間,存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距離?身為女性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國家,到底如何被看待,又是如何看待自己? 關於台灣的「梅」和代表日本的「櫻」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