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佳宜 台灣日治小說家張文環1940年代,在《台灣新民報》刊登了長篇小說《山茶花》。 當時生活在日本統治時代人們思維的心情,隨著作家張文環在文本中,以自然寫實主義的筆法醞釀出文字的氛圍,讓人逐漸受當時的台灣人鄉村生活和對城市的憧憬吸引,並對生活於其中人們的所思所想產生深刻的印象。書中以主角賢和錦…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作者與讀者如何在都市空間相遇?」 這句話回答了本文標題中藴含的浪漫氣息:「我們」,指的是作者與讀者;「在此」,則是文學作品中的都市空間。 多虧了前田愛先生提出的理論架構,擴大了一般讀者如我對文本的理解與想像。不誇張地說,這本書,將從此把我對這本書的平面…
文/張文薰(台大台文所副教授) 《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為前田愛《都市空間のなかの文学》的中文譯本,原書初版在一九八二年問世,本譯本之底本為一九九二年發行的筑摩學藝文庫版本(一九九八年第四刷)。文庫版發行之際,作者前田愛已經故世,可能因為如此,這位與河合隼雄世代相同,成名更在柄谷…
文/犢玫瑰 沒聽過日本作家中島敦?即使是在日本文學界,他也是較冷門的一位作家,而這也與他多舛而又短暫的創作人生有關。中島敦是位高中老師,投稿多次未果,體弱多病的他決定轉往帛琉養病,原來覺得這次出門可能難以再返,便孤注一擲經友人代為投稿,沒想到這次《古譚》雜誌竟刊出了他兩篇文章(即〈山月記〉和〈文字禍…
文/犁客 「戰時的作家最讓我感興趣的一件事情是:他們用哪種創作來回應世界?」張文薰如此說明,「如果他們寫了向體制獻媚的文字,會是真心的還是虛與委蛇?如果他們不寫某些作品,又代表他們是怎麼看待那個時局?」 在臺大台灣文學研究所任教的張文薰,中學時期開始對閱讀產生興趣,「意識到自己喜歡閱讀,應該是讀朱天…
由人變虎的李徵,歸降匈奴的李陵以及遭受宮刑的司馬遷, 你或許聽過他們的故事, 但是否想像過,當面臨各自的生命困境時, 他們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波濤洶湧
在 8/6 播出的「經典也青春」中,我們再度邀請到了台大台文所副教授張文薰來到節目現場,為我們介紹日本無賴派作家的旗手太宰治(1909-1948)的代表作《人間失格》。 有人曾把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比喻成麻疹:「一生只會發作一次,而且好發於青春期。」領讀人張文薰認為,《人間失格》之所以會獲得青年讀者…
7/30 播出的「經典也青春」節目中,邀請到台大台文所的副教授張文薰來到節目現場,為我們介紹日本文壇中稍縱即逝的彗星作家中島敦(1909-1942)的代表作《山月記》。 《山月記》中的故事多以古典小說作為藍本,但透過情節的轉變以及角色心境的吐露,中島敦賦予這些古典嶄新的生命力,同時帶出深刻且嚴肅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