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就算很嚴肅,也不代表不能笑──沐羽談馮內果的《第五號屠宰場》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1923年,罹難人數約14萬人的關東大地震發生後,川端康成曾和芥川龍之介及兩位文友特意前去淺草的吉原觀看災情。 芥川比川端大上七歲,當時名氣很大,但同行的川端似乎因為這次看到芥川面對死傷慘重、橫屍遍野時仍腳步輕快、態度冷靜地凝目注視頗為不解,即使之後曾與…

11/17【貞明讀書會 大成系列講座】從易學解構德勒茲的〈千高原〉:由亨利米勒小說〈北迴歸線〉談起

若想跨越知識的高峰,必得跨越德勒茲的〈千高原〉! 德勒茲可說是當代哲學的異數!他的天才,只能用尼采、佛洛伊德、維根斯坦等翻轉時代思想的大師,方可比擬!原因在於,真正的天才,不只是本身具有過人的才氣,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而是能帶動思維,引領風騷,創造一切的可能,扭轉時代的風潮。甚至將時代引向一個更具有創…

不可靠的敘事者:他狂亂恍惚的語言,反而更迫近世界的真實面貌。

文/吳佳鴻 薩沙.索科洛夫的《愚人學校》讓人聯想到魯迅的《狂人日記》。中文世界的讀者可能都熟悉《狂人日記》中瘋癲卻又清醒的敘事者「我」,魯迅藉由狂人的第一人稱語調,以大膽直白的語言進行敘述。《愚人學校》也同樣以一名智能不足或精神障礙的青少年作為說出故事的主角,他狂亂恍惚的語言,反而更迫近世界的真實面…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比假的還真:楊德昌《恐怖份子》中的影音敘事

文/張耀升 相較於修復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還有另外一部數位修復作品,那便是數年前中影修復計畫的《恐怖份子》。 這部將近30年前的作品,至今仍然毫無過時感,且意義至今仍有重新詮釋的空間,尤其《恐怖份子》中的聲部與影部,幾乎可作為分析與創作的示範教材。

【讀者舉手】關於死亡──我讀《白噪音》

文/Miffy 「死亡會不會只是一種聲音呢?」 「像電子噪音。」 「你一直會聽見這種聲音,你四周全是這聲音。多可怕呀。」 「總是一成不變,全白色的。」 「有時這聲音會把我襲倒,」她說,「有時它一點一點滲進我的腦袋。」 這是唐‧德里羅小說《白噪音》想表達的──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情緒主宰了男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