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功不只是你的成功——專訪桑德爾教授

文/愛麗絲 設想眼前有列失控的電車,以時速六十英里迎面衝來,電車不遠的前方分別有五個鐵路工人,及一個鐵路工人在兩條軌道上專心工作,身陷險境。在你面前是可以令電車轉向的操控桿,照電車原有行進軌道,五位工人將被撞死,假如你以操縱桿轉向,便有一位工人被撞死;面對此情況,你將如何選擇?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

為什麼德國面對二戰歷史時,不需畏首畏尾、可以直接面對?──專訪蔡慶樺

文/犁客 「我跟你講,」蔡慶樺說,「在台灣大部分對德國有興趣的人,如果不是德語相關科系,就是受了某個老師的影響。」 蔡慶樺在各種媒體發表不同面向的德國觀察、出版多本德國相關書籍,曾在德國求學、工作,不過蔡慶樺坦承,自己對德國本來不算特別有興趣。「我大學念外交,現在在外交部工作,算是本行;外交念的大概…

和說謊比起來,我們覺得「放屁」好像沒那麼嚴重?

文/吳冠昇(〈菜市場政治學〉共同作者) 和政治哲學的初次接觸,是十年前我在成大政治系修習梁文韜教授的政治哲學導論。梁老師上課指定了一本英文原文教科書,對於外文系的我,在閱讀上雖不是十分困難;然而,當時對於政治科學一知半解的我,修起這門課卻讓我嚐盡苦頭。在那個學期中,即使我反覆閱讀文本,仍然對於所探討…

此一時彼一時?政治人物有違背承諾的好理由嗎?

文/陳煥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政治人物說話前後不一、違背自己承諾的情況。像是二○○八年總統大選時,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曾說,要是敗選就退出政壇,但後來卻復出從事政治活動;前總統馬英九在競選連任前曾明確表示,絕不會在任內與對岸元首見面,但二○一五年十一月卻在新加坡進行了馬習會。 通常我們對於公眾…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講者充滿爭議,主辦單位該硬碰硬還是避風頭?

德國科隆國籍哲學節本來邀請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演講,結果臨時取消。根據國內媒體「歐陸哲學訊息」報導,這是由於辛格上個月受瑞士《新蘇黎世報》訪問時發表的爭議言論: 在該採訪中,彼得‧辛格表示:「胚胎沒有生命權,當人們不想要一個具有會導致嚴重殘疾基因的小孩時,對於生命權的否定,並…

老子莊子不一樣

文/楊照 Photo from Wikidepia 遊於道/善用道 《莊子‧秋水篇》中有一段故事,說惠子(惠施)在梁為相,莊子到梁要去見惠子。有人跟惠子說:「莊子來,是要取代你為相。」惠子擔心了,就派人在梁國境內三天三夜大搜莊子的行蹤。他們沒有找到莊子,莊子自己按照計畫來見惠子。見了面後,對惠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