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 毛刺深處,硬核存在:許瞳的《刺蝟登門拜訪》 發表於 13 10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攝影:吳翛 Wu René 文/白樵;人物攝影/吳翛 Wu René 立秋過,九月的臺北讓人體感不適:擁擠,喧囂,窒悶。開著Google Map,來回在連雲的細巷,苦尋不著店家時,膚上的汗漸漸摻入塵埃,最後在臂彎上凝成一層半透明的膜。薄薄的,半液體般的質介,阻隔著人與城市,人與人。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熾烈冰冷的人間行者——崔舜華與她的《神在》 發表於 17 7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攝影:吳翛 Wu René 文/小令;人物攝影/吳翛 Wu René 菸抽完了,天即將明。我把人聲還給街,它把腳步還給我。——〈步行的人〉,《神在》 午後起風,溫度連掉好幾,冷冽的巷弄,像清晨般,將醒未醒的寒涼。 崔舜華身著輕飄的赭紅罩衫,一進門,彷彿捲起一股金色氣流,「我不需要這個。」她遞回紙本列印的訪綱,直接開口:「我們就暢所欲言吧。」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一週E書】海海人生,難免卡卡時刻,你需要讀讀吳曉樂 發表於 31 5 月, 2019 By 犁客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犁客 有些作者喜歡在文字裡頭對人對物對事對全世界東嫌西嫌,可能是作者的眼界高過珠穆朗瑪峰所以一切只配他用鼻孔去瞧,也可能是作者曖曖內含光外表有缺陷所以被全世界或排擠或欺負或無視或反正做某些過份的事。 而有些讀者喜歡讀這類文字。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寫詩的人與她的字站在街角,那姿態本身就是一道刮人的風景。 發表於 20 5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Cheng-en Cheng 文/言叔夏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你不會無家可歸,但必須透過書寫去尋找空間以外的安頓 發表於 19 3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攝影:吳翛 Wu René 文/林妏霜;人物攝影/吳翛 Wu René 倘若借訪談之間張惠菁為自己的書寫──無論小說或散文的表現形式,所反覆詮釋的話語:意識到一切盡是大量「投射」與「折射了自己」。那麼,這部與前作《雙城通訊》(2013)的出版有著六年跨距,比她過往的散文寫作更多出一些知性的部署與理性的結構之新作,或許也能找到一份近似「窗口」與「鏡子」般的概念性隱喻。 一份時間的題庫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心情不好時和朋友抱怨很想回家,卻不知道要回去哪裡。 發表於 16 10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攝影: Wu René 文/鍾旻瑞;人物攝影/Wu René 與言叔夏見面那日,熱帶低氣壓剛在臺灣島邊形成,臺北下著間歇性的雨,空中水氣環扣,彷彿伸手就能掐出水來,像極她作品中的陰鬱調性。讀言叔夏的散文,很自然會在腦中描繪出她的人:喜愛獨處、遠離人群,心思細密如一張網,晝伏夜出又彷彿某種鴞形目鳥類,在夜裡睜大雙眼,極端敏銳地觀察黑暗中的一舉一動。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我所探求的,是大時代、大敘事情境下,『人』的自由如何被釋放。 發表於 13 8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攝影: Wu René 文/蔡旻軒;人物攝影/Wu René 真正的□□是不會輕易被一個字詞決定的 吳晟曾指出瓦歷斯.諾幹的離返有如「返航鮭魚」,看似命定的離與返,除卻必然更需要一些契機,幸得這場離/返,帶我們看見「泰雅」如何 (被)流轉。 完整文章
果子離群索書 【果子離群索書】生命中總有全世界都和自己作對的時刻 發表於 11 1 月, 2018 By 果子離 Photo Credit: Unsplash 《名為我之物》是麻煩的人寫的麻煩的書。麻煩原因一如〈代跋〉所說,他是一個無法停止懷疑自己的人。 對凡事懷疑,以致想東想西想太多,總是自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為什麼要,為什麼不要?他自認這是很糟糕的個性,事情做完,在乎評價,聽到批評,懷疑自己真的那麼差嗎?若聞稱讚,懷疑自己真有這麼好嗎?若是不批評不稱讚,又懷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何在。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在我之中,總是有他人;在他人之中,都有我。 發表於 17 5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栢青 窗才是鏡子。多少次就著玻璃餘光撥自己的髮,那裡面的自己有一種模糊。臉頰顏線簡陋了不少,梳理起來很克難,卻感覺自己在偷。趁所有人不設防的時候,仍然得以把眼光緊緊鎖著自己,不打算留給外人一點破綻。 很多年後我都記得這一刻,頭髮撥著撥著,那裡頭的自己,忽然走開了。 或是鏡子終究是窗,只是自己的臉疊在另一頭某人身上。他終於走了。但留下一個乍明還暗的影像。會一直刻在我心上。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