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學發生親密關係:十六歲讀《千江有水千江月》──專訪楊佳嫻

記錄整理/鄭博元 「混亂世代中的文學對話」系列講座,邀請到清大中文系副教授楊佳嫻,在學術身份之外,她也是詩人、散文家、評論者。講座前夕,楊佳嫻於「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暢談她少女時代的閱讀。 被書本哺育長大 談起與文學的邂逅,楊佳嫻話說得重:「文學救了我。」自年少開始,她有多次從身心低潮的陷落狀態中被…

可以活下來寫詩,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潘家欣X馬尼尼為X林蔚昀「2020臺北詩歌節」座談

文/沈眠 一年一度、詩壇盛事的臺北詩歌節,2020年的主題為「所以我們發光」,準備了各式精彩詩歌活動與展演,以及題目多元的詩講座。10月9日晚間於思劇場,以「花摸過我,詩走成畫」為題,兩位出身美術體系的詩人馬尼尼為、潘家欣進行對談,由詩人林蔚昀主持並參與座談,針對詩歌與藝術世界的現實性,以及遊走於母…

寫作是理好痛苦經驗,在身體深處溫柔收納──林夢媧X吳緯婷X李蘋芬「2020臺北詩歌節」座談

文/沈眠 一年一度、詩壇盛事的臺北詩歌節,2020年的主題為「所以我們發光」,準備了各式精彩詩歌活動與展演,以及題目多元的詩講座。十月七日晚間於藝風巷,幾位去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的青年詩人齊聚一堂,由《潔癖》林夢媧、《一次性人生》吳緯婷、《初醒如飛行》李蘋芬,以「從疼痛開出花來」為題進行對談,《Min…

文學家早已參戰!文學作品中的「十年挑戰」!

最近在臉書上的「#10YearChallenge」引發熱潮,大家可能搞不大清楚狀況,看見親朋好友貼了十年前後的對比照片,所以自己也就跟著貼了。許多國外媒體指出,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Damon Lane是這波熱潮的「發起人」,雖然他本人可能沒有要發起什麼的打算,他只是想寫些類似「我不但超越自己十年前訂定…

一心追求幸福,可能會忘記殘酷又悲哀的真相──側記平路《袒露的心》新書發表會

文/林宣瑋 悲傷是文學作品中常出現的元素,似乎每位作家都可以信手捻來。角色可以在字裡行間恣意灑淚,淚水如斷線珍珠遍灑玉盤。悲傷好像很容易,也很浮濫。 但真正的悲傷,卻是筆墨難抒的痛。悲傷不是一種技術,它是一種生命中難以承受的痛。 把悲傷用文字袒露給讀者,將傷口撕裂讓旁人觀曉,又更是痛上加痛。 但平路…

「如果我的演員身分能做什麼來推廣閱讀,我都很願意去做。」──專訪連俞涵

文/犁客 「如果演員都能夠持續寫、寫出一本書,」連俞涵說,「大家看到了,應該都會覺得自己做得到吧?」 講這句話的時候,連俞涵有種揉合了肯定的好奇表情,「應該是這樣的吧?/一定是這樣的吧!」兩種想法,同時出現。 連俞涵並不是想要讓大家覺得「寫書是件超簡單的事」──事實上,她念茲在茲的是想要讓大家感覺「…

心會繞路,也許是為了給我們餘裕,讓暗房中的痛苦曝光

文/楊佳嫻 至今我仍記得妹妹房間的氣息。 汗味,體味,食物,菸味,滲進牆壁和一切家具。當初搬家時,妹妹自己選了這個沒窗戶但較大的房間。我不太願意進去,那氣味有拒人千里的意思,彷彿突然闖進以為封存多年其實一直有人秘密使用的防空洞。她在躲避誰發動的空襲? 情況沒什麼起色,洞穴的門天長地久地緊閉著。母親找…

【果子離群索書】一個家就像一座待爆發的火山

我格外留意散文作品裡,提到的父與母,以及親子關係。有的父母慈、子女孝,譜出一曲甜蜜的家庭,儘管讀起來不免有縹緲飄浮之感,仍為人間有這麼好的家庭相處模式而欣悅。有的關係不睦,或疏離,或怨懟,讀來驚心動魄,糾結難解,它們寫出我部分心結,不為外人道也的隱隱心事。李煒《4444》、廖玉蕙《後來》等作,因此於…

那時的政大書城,如一座日夜旋轉的唱盤

文/楊佳嫻 大學四年,我的蹺課時光,多半在圖書館或者政大書城度過。 那時候的政大書城很小,和男女理髮部一起分享側門進來一幢小建築的一樓,書架很擁擠,按出版社排列,因此,什麼出版社是什麼顏色書背與字體,一目瞭然。書櫃旁印有打折表,喜歡文學的人,洪範、爾雅、九歌、麥田、時報、遠流,桂冠,都是七五折,精打…

8/17【經典也青春第十八講】大旨談情:袁瓊瓊《自己的天空》

八○年代初的台灣,女性主義尚未引起廣泛討論之時, 袁瓊瓊在〈自己的天空〉以其通達人情的觀察及敏銳的文字, 描述當女性面臨家庭與自我之間的困境,如何掙脫婚姻桎梏,尋求獨立自主。 這部率先啟發女性自覺的作品,也為當代讀者帶來了鼓舞的力量。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更多的女性開始勇於追逐自己的夢想, 《自己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