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童蒙時期的首級讀品──《漢聲小百科》 發表於 21 4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楊富閔 記不得家裡那套小百科購入的年代,只聽說書商到鄉里推薦,母親眼見同輩媳婦瘋狂下單,不服輸的她袖子挽起加入團購。我有印象小百科就站在書櫃最底層了,重量不輕的小百科不能擺太高,放低安全又好取閱,它是我童蒙時首級讀品,現在是我捨不得割愛的頂級收藏品、精品,《漢聲小百科》於我是知識源頭活水、是童書界奇蹟。 完整文章
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視角不同,世界就會不同。 發表於 16 4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生長於台東池上的卑南族男孩,小時候在《漢聲小百科》裡看到被畫得很美的台北市敦化南路,長大之後,果真到了台北,在敦化南路附近的巷子裡租屋居住,還參與了「台北文學季」的工作。這當中不僅是地理/空間位置的變化,也是年月/時間位置的變化,某方面來說,這還是現實與想像、閱聽與工作⋯⋯等種種觀察位置的變化。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幼稚園畢業照都需要拿各種道具:中音笛、足球、球棒、手風琴、書本。 發表於 30 3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楊富閔 整理自己的求學史,不可思議的竟也是補習史,它們幾乎平行發生,無處不在的教室教師,新同學舊同學。因補習我得以學習出外與生人相熟的技能,提早體會獨立,說獨立太高估,只是不想待在家裡;我的補習史也是空間穿越史,一路從民宅客廳上到摩天大樓,遂明白不同空間形成不同教法,班級本來就是需要經營,這也是日後我教書的重點所在。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小學時期的貼身寶貝,你的直笛還留在手邊嗎? 發表於 29 3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楊富閔 總是害怕音樂課忘記帶直笛來,這樣就慘了,慶幸的是事情從來不曾發生過,可見它已是我的貼身物件,出門前都要反覆確認的。當年老師常說,直笛不如放在學校抽屜就好,他是提醒時常忘東忘西的學生。我心想也是。然而攜帶回家有時是為了練習、有時是為了打發時間,可能也是基於愛護私人用品的心態。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樣,在我而言上面各種狀況都是考慮在內。直笛非常寶貝。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祖孫三人每天晚上九點就著《臺灣變色龍》、《藍色蜘蛛網》,展開溪邊山村深夜食堂 發表於 29 3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楊富閔 為什麼現在才注意到,不能太愛吃宵夜。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握筆的我成為了最需要安靜,卻最無法安靜的人。 發表於 29 3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楊富閔 一直想要寫篇以安靜為題的文章,不知為何卻越想越不安靜,竄流在腦袋的靈感讓人無法安靜,隨意在電腦敲打的字句讓人不能安靜,安靜如何表現呢?或許書寫與安靜即是一種弔詭的存在,同樣的,這亦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寫作的時候你有什麼習慣?偶爾我會聽到這樣的提問,不知為何內心答案其實不太固定。寫作或者被期待是件平心靜氣的行為,而每個人都在好奇怎樣培養一種適合書寫的環境。 完整文章
專訪 「自己生活的世界,就是一本豐富複雜的大書。」──專訪楊富閔 發表於 23 5 月, 2019 By 犁客 Photo Credit: 楊富閔 文/犁客 「2010年我在唸研究所,出版了《花甲男孩》;」楊富閔說,「後來《花甲》改編成電視劇、現在《我的媽媽欠栽培》要搬上舞台,我忽然發現時間也過十年了。」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對年幼的我而言,騎樓是童年發生的所在,只有騎樓才能體現挨家挨戶四字之精髓⋯⋯ 發表於 9 5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wikipedia 文/楊富閔 號作騎樓也好、亭仔跤亦可、多數人則叫它亭仔腳,我很早就發現自己的語言文字離不開它──亭仔腳有時平鋪著與家屋同款的地磚,一如客廳之延長;也像馬路左右延伸特殊空間,隱隱然結構我出生至今二十五年來觀看世界的角度、盲點與成見── 亭仔腳是我書寫的位置:關於文學也關於身世。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我們都有一個做什麼事都行的老母,也都有一個欠栽培的媽媽 發表於 8 5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楊富閔 「媽媽,今天有沒有八卦?」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