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為什麼德國面對二戰歷史時,不需畏首畏尾、可以直接面對?──專訪蔡慶樺 發表於 17 4 月, 2020 By 犁客 文/犁客 「我跟你講,」蔡慶樺說,「在台灣大部分對德國有興趣的人,如果不是德語相關科系,就是受了某個老師的影響。」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我們認同的,是什麼樣子的台灣? 發表於 2 1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Flickr by Taiwan Scenery Gallery 文/陳奕齊 「我主張台灣獨立」,幾乎已成為「天然台」(自然擁有素樸台灣人認同)世代,不避諱也相當自然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然而,在「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以及民進黨全面執政後的今天,重新貼近並扣問帶著當年「新國家運動」內涵的實踐下一步為何,或許更能以承先啟後之姿,重新因應新時代下的新國家運動。 當年的新國家運動,標舉四大目標: 完整文章
GENE思書軒 【GENE思書軒】這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搞科技靠它,上廁所也靠它 發表於 4 9 月, 2017 By Gene Photo Credit: Pixabay 我讀這本《紙的大歷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千年的世界之旅》(The Paper Trail: An Unexpected Hi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思考,在提筆為劍之前——2016犢力回顧 發表於 13 1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吃大 犢力回顧來到第四屆,又是Readmoo小編們再度不顧情面、兵戎相見的時節。從2013年起,犢力回顧就跳脫一般以書類分項的選書架構,聚焦於年度重要的議題及趨勢。然而每一年我們都不停自問,犢力回顧有無更適合的呈現方式?以議題為核心的選書是否有所偏廢?有些獎項已持續四屆,是否流於形式,又該如何保持新意?完整文章
活動訊息 臺大出版中心「島嶼金門的冷戰隱喻」系列講座 發表於 20 8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金門,舊稱浯江、浯洲,十四世紀後半以降即為海防戰略要地。在上個世紀的後半葉間,金門從貿易僑鄉一變而為戰爭對峙的前線,宛如冷戰的縮影。又在解嚴開放後,化身為台海兩岸交流的另一種「前線」。身處如此不尋常地方的金門人,是如何對應出自己的尋常生活? 【第一講 邊界與跨界:東亞視野下的金門】 日期:8月23日 星期二 20:00~21:00 地點:誠品臺大店3F藝文閣樓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產業 轉型正義不只是放假紀念,而是對巨大傷口誠實以對 發表於 2 2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wikipedia 文/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除了是政治上必要的妥協之外,也經常被賦予更積極的目標。它假定:雖然正義沒有獲得伸張,至少讓歷史真相得以大白、加害者得以懺悔、受害者得以安慰、後代得以記取教訓;同時更重要的,國家社會得以避免分裂。 完整文章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 專欄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怪受眾,怪媒介,不過就是世代鬥爭 發表於 18 11 月, 2015 By elek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outhbank Centre 馬習會前夕「獨立評論@天下」(下簡稱獨評)撤掉黃丞儀的文章的風波似已暫告段落,不過事件當時曾柏文與黃湯姆的評論,固然較有見地,卻不夠重視媒介的性質,搔不到癢處[1]。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從玉體金角,談課綱正統 發表於 11 8 月, 2015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litchima/Shutterstock.com 文/希聲 《王者之石~和氏璧的故事:一場腥風血雨的追逐,血染玉璽的中國朝代遞嬗祕辛》書中提到:東漢末年,董卓借祝融毀了洛陽城那天,軍閥之一孫堅於古井旁得到一塊神秘玉石,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該玉再次落入朝廷手中,爾後亂世,輾轉流經南朝、隋唐,最後在五代十國時消失無蹤,這就中國文明中赫赫有名的玉璽。 完整文章
國際風向, 產業 讀者與作者的關係網絡,將成為出版未來的獲利活水! 發表於 26 5 月, 2015 By 陳慧敏 編譯/陳慧敏 創立了紐約獨立出版社 Soft Skull、開放原碼(open-source)社群出版專案 Cursor,並擔任 Red Lemonade、Byliner、BitLit 和 Small Demons 等多家諸多出版新創公司的連續創業家李察‧納許(Richard 完整文章
專訪 統治者比反抗者更相信:搖滾樂能撼動世界──專訪張鐵志 發表於 13 4 月, 2015 By Wolf 文/犁客 「那時白天搞運動,晚上聽搖滾,」張鐵志笑著說,「好像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 以《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反叛的凝視》、《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 U2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