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皮克斯團隊如何運用「勇於坦承」的工作環境打造出暢銷電影? 發表於 11 9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艾美.艾德蒙森;譯/朱靜女 如果你在1995 年的時候,年紀超過三歲,你很可能知道一部名為《玩具總動員》(Toy Story)的電影,這是一家叫做皮克斯(Pixar)的公司所發行的第一部電腦動畫片。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危險的沉默:從583人死亡的飛安事故中,學習如何在組織中打造勇敢建言的文化 發表於 11 9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艾美.艾德蒙森;譯/朱靜女 心理安全感低落時,企業受到的威脅不僅是垮臺的可能。在許多工作場所中,人們眼見危及安全的事,卻不敢舉報,或者他們覺得被霸淩、受恐嚇,卻沒有向主管或顧問提及。這種緘默會廣泛導致沮喪、焦慮、憂鬱,甚至是身體上的傷害。 沒被說出口的事 回到二十六年前的1977 年3 月,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一個小島的跑道上,發生兩架波音747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沉默流行病?!曾經想要提出一個想法,為何最後卻保持緘默? 發表於 2 9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exels 文/艾美.艾德蒙森;譯/朱靜女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沉默螺旋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發表於 17 12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李南錫 定義 認為自己的意見屬於少數意見,害怕被多數給予負面評價或孤立,因此乾脆不陳述意見的傾向。相反地,如果認為自己的意見與多數意見吻合,就會積極提出。 沉默螺旋概念最初由德國的政治學家諾艾爾—諾依曼(Elisabeth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你不在時,我和自己在一起 發表於 19 11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你不在時, 我和自己在一起。 我們談話 如此容易在一切方面 達成共識。 ● 你不在時 我和你 談話, 你在時 我和自己。 ● 從我的孤獨 我尋求分享更大 份額的你。 ● 你不在時, 白天和黑夜 是分秒不差二十四小時。 你在時, 有時少些 有時多些。 ● 快遞 給我送來 一封充滿仇恨的信。 ● 猶豫, 我站在十字路口。 我唯一知道的路 是回頭路。 ● 讓我們不談 完整文章
專訪 「寫得太溫和不會有效?但寫了,就有改變的可能。」──專訪陳昭如 發表於 19 9 月, 2018 By 犁客 照片提供:陳昭如 文/犁客 「我對人生和寫作都沒什麼規劃;」陳昭如說,「不過就是會遇上很好的採訪主題。」 陳昭如大學時在學校編校刊,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文學少女,「我主修人類學,田野調查做的是泰雅族的宗教變遷,但對政治和社會議題不算敏感,」陳昭如回憶,「直到『520事件』。」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我知道你不想把關係弄糟,但別人只會覺得你懦弱 發表於 17 8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慕顏歌 與其明哲保身,不如立場鮮明 問題在於,我們混淆了明哲保身和懦弱的界限。 我常在想,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人構成的群體環境,不得不將精力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本來溝通是為了消除隔閡,增進瞭解,透過配合彌補單一力量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發揮力量。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世界讓他們以為慾望很下流, 能吃能睡已是恩惠 發表於 28 6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pixabay 文╱陳昭如 那是入冬以來罕見的晴天,午後陽光正熾,我們就著暖暖的草皮席地而坐。我說,南部好熱喔,不像臺北,冬天總是又溼又潮,討厭死了。 「是喔,」她說,小小的臉尖尖的,嘴唇抿成一條線,看起來有點嚴肅。 我小心翼翼地開始探問,斟酌著每個問題,深怕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個不恰當的用語,明明是善意,卻造成她沉重的負擔。聽障的她被性侵多次,那是個哀傷到了極點的故事。[1]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Why Literature】用文學奧援生命的差異 發表於 4 6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莊瑞琳(衛城出版總編輯,編字母會的編輯) 完整文章
書單 向大衛鮑伊致敬:挑戰閱讀大衛鮑伊的一百本書 發表於 6 2 月, 2018 By 陳慧敏 Photo Credit: Wiki 編譯/陳慧敏 英國搖滾樂手大衛鮑伊離開地球兩年,他的兒子鄧肯瓊斯(Duncan Jones)透過推特邀請歌迷,每月讀一本大衛鮑伊喜愛的書,用閱讀馬拉松,懷念這位傳奇樂手。 2018年1月8日是大衛鮑伊的71歲冥誕,也是他辭世兩年又兩天的日子,紀念大衛鮑伊的報導和活動不斷,其中,HBO製作了《大衛鮑伊:最後五年》紀錄片,紀錄他製作《The Next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