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海洋,才能海闊天空。」——專訪《最後的海上獵人》作者廖鴻基

文/愛麗絲 「我從小就嚮往大海,」廖鴻基在花蓮出生,成長過程依山傍海,自幼對海熟悉、也曾搭乘漁船海釣,彷彿廣納一切的海洋,更成為他的出口,「我曾遭遇生活上的困頓,長時間在海邊流浪,不自覺與海對話起來,」當自己一度走投無路時,廖鴻基選擇走向海洋,「和故事裡的清水一樣,就像一種逃亡吧!」 三十五歲時,廖…

原來我不是漢人,開始感覺我不能沒有藍色的海洋

文/ 夏曼.藍波安 這本書,就獻給我已逝去的雙親,大伯,我的三個小孩,一個孩子們的媽媽,以及給我自己。我用木船捕「飛魚」,用身體潛水「抓魚」,讓海洋的禮物延續父母親從小吃魚的牙齒,孕育孩子們吃魚的牙齦,讓波浪的歌聲連結上一代與下一世代的海洋血親,生與死不滅的藍海記憶,我做到了自己的移動夢想。 我們全…

【經典也青春】他的脈搏跳得讓甲板都跳動著 ——陳榮彬談梅爾維爾的《白鯨記》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一如許多人讀《唐吉訶德》、《小丑眼中的世界》,或者觀影《飛越杜鵑窩》,你會笑出來,又深深感受到哀傷,這是我認為,對好的文學或電影藝術最高的讚賞。 最近,我聽到文學愛好者友人談到讀新譯本《白鯨記》,正是這樣的評價。 如何體會到一種輕盈的荒謬感,又隱約受到沉…

塔台和甲板,或說陸地和海上,好像兩個不同世界,他們那個世界使用的是我幾乎聽不懂的語言

文/廖鴻基 記得四年前第一次正式討海,船主是海湧伯,這艘船上連我一起共有三個海腳,他們都是討海老手。船隻出港鏢獵旗魚,他們把塔台中間的位置讓給我,因為那個位置前後各有一根桅柱擋著,船隻衝浪甩盪追逐旗魚時,這位置比較安全,也比較不會妨礙到他們忙碌的上上下下。 午後,船隻追住一條旗魚,他們尖聲呼叫,全船…

【經典也青春】被原諒的與被釋放的(我們閉鎖在某個密室的自己)——談康拉德的《祕密的分身》

文/陳蕙慧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許多人談到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都會舉出康拉德的《祕密的分身》。 一個經驗淺薄的年輕人忽然當上了一艘遠洋船隻的船長,在處境孤立之下,某個深夜救起了一名神秘男子。 男子犯下重罪,然而年輕船長決定窩藏此人。在男子描述其境遇時,船長在男子身上看到另一個自己。 船艙…

詩意與科學知識深入並存,成為後世自然寫作的標竿

這是春季的最後一次大潮。薄薄的新月帶來潮水,一遍一遍舔舐岸邊沙丘上的海燕麥。靈巧一族來到峽灣與海間,一片長條形的離岸沙洲上。牠們是從渡冬的尤卡坦(Yucatan,墨西哥東南部)海濱,一路北飛而來。到六月,太陽把沙地曬得暖暖的,牠們會在島上或沙洲上產卵,孵出毛色淡黃的幼雛。但現在,經過長程飛行,牠們累…

以獨有的達悟人的海洋文學 向長期對抗惡靈的島魂致敬

請記住我們獵魚家族的名字是卡夫烙,是航海家族 老人家逝去後,你長大成人時 願你如巨岩般的堅強,不自甘墮落 關於地瓜,它是配合魚類的食物 長大成人時,你必須繼續種植我們辛勤開墾的土地 我與你母親要詛咒懶惰的孩子 但願你可以牢記老人家的語言 「Nu yabu o pongso yam, ala abu …

航在星月下的男人

文/方怡潔(倫敦政經學院〔LSE〕社會人類學博士) Photo from Wikipedia 夏曼這本書,以飢餓開頭,以飢餓結尾。飢餓是現代化吃掉他的傳統認同,剝奪他的精神食糧。飢餓是一種不滿足,世界不是為他建造的。現代化為蘭嶼帶來更多的金錢與物質,但身在其中的達悟人卻沒有因此擺脫飢餓,反而更加飢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