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群於地球生存好幾億年、躲過一次又一次全球生物大滅絕的奇蹟動物──鱟在四億五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出現,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約在兩億年前至今,其外形特徵就未發生明顯的改變。鱟雖然古老,但已在險惡的海洋裡生存幾億年,我們能夠從鱟身上學到許多有用的知識及取得寶貴的產品。 鱟的藍色血液在醫學和人類健…
圖/文:行遍天下 從頭城烏石港驅車上山,約莫五分鐘車程即可抵達上百頃土地的頭城休閒農場,擁有教育界背景的創辦人卓陳明「卓媽媽」,民國68年創業時,初心即為打造一座「阿嬤的家」,把園區豐富的生態與資源轉換成寓教於樂的學習遊程,重現農村溫暖美好的生活價值。第二代加入經營後,持續發揮農業資源的永續價值,兩…
文/愛麗絲 「我很幸運,成長於政府開始重視環保議題、相關出版品蓬勃發展的年代,」生於1980 年代後期,黃瀚嶢從小遍覽許多生態繪本、自然圖鑑,相較早年荒野獨行、需耗費更多心力拓展所見所識的自然生態界前輩,他擁有許多能參考的文本資料,對自然生態的興趣更自童年萌發。 高中時,黃瀚嶢加入當年校內最大社團—…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為貫徹「社造4.0」政策白皮書中「世代前進」——青年賦權、世代協力、共榮發展等訴求,於111年推動「社造地方亮點計畫—青年社造焦點人物故事地圖」,盤點北區九縣市青年社造人才,透過深度訪談、田野調查,整理研究青年焦點人物參與社區行動產生的內部及外部轉變,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展示亮點案例…
文/陳瀅如 收到領讀人.資深譯者蔡宜容寄來的錄音書目,列有《昆蟲記》,心裡的小人驚叫了好幾聲。 妄想著可以用單冊的濃縮版。 不過,宜容提出的是遠流版十冊全譯版。 *登愣* 有些書,我能避就避。真有不避的時候,往往因為工作的不得不,受責任的驅使,抑或特意自虐「闖關」。 昆蟲是其一。 慶幸在此之前,歷經…
對很多人來說,看見植物時,高的就叫「樹」,矮的就叫「草」,有開花的就叫「花」──這當然大抵沒錯,不過多少有點可惜。倒不是說你非得要認識所有植物的品種或特性,而是植物們其實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在家裡的特意裝飾、在前往捷運的路邊、在得抽空才能去的山林野地,或者在陽台棄置容器裡,你根本不刻意栽種,它們也會出…
筆訪/愛麗絲 螞蟻文明早於人類一億年前,螞蟻有最精密複雜的武器,是專業分工的嚴密組織,其城邦及戰爭之發達,人類至今望塵莫及。 法國作家貝納・維貝的生態科幻預言小說「螞蟻三部曲」首部曲《螞蟻》,在三十年後重譯出版,以人與螞蟻的雙敘事線展開,筆下描述的是我們生活周遭的世界,卻也讓人屏棄過去思考方式,開展…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本文涉及《沙丘》小說及電影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相當緩慢地讀完《沙丘》(Dune)小說第一部,也看了同名改編電影。 電影的改編其實不壞。視覺設計很好──這也是身兼導演及編劇之一的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最讓人放心的部分,無論是…
記得在馬來西亞念小學上作文課時,老師要我們論述喜歡城市生活還是鄉村生活。大概有百分之八七的學生,包括我自己,都寫說喜歡鄉村生活。老師不知受到什麼打擊,一直要說服我們鄉村生活有多糟糕之類,搞得作文課成了洗腦課。 小時候,我最期待春節過年時,能和媽媽回她在馬六甲鄉下的娘家,因為可以和表哥表姐們到處去捉魚…
撰文/李永適 攝影/涂植鈞 100年前,日本學者大島正滿命名發表了臺灣特有的櫻花鉤吻鮭,他在著作《泰雅的呼喚》中描述,派駐在大甲溪上游梨山社的日本警察,從廚房的水缸中發現櫻花鉤吻鮭,探詢原因後驚訝地發現,櫻花鉤吻鮭是從羅葉尾溪的溪溝沿著取水用的水管進入廚房的水缸。1970年代山區的開發以及興建水庫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