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人生重要就這三物!食物!讀物!還有⋯⋯ 發表於 5 8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對很多人來說,看見植物時,高的就叫「樹」,矮的就叫「草」,有開花的就叫「花」──這當然大抵沒錯,不過多少有點可惜。倒不是說你非得要認識所有植物的品種或特性,而是植物們其實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在家裡的特意裝飾、在前往捷運的路邊、在得抽空才能去的山林野地,或者在陽台棄置容器裡,你根本不刻意栽種,它們也會出現。 完整文章
專訪 烏托邦是以溝通取代衝突的世界——專訪《螞蟻》作者貝納・維貝 發表於 30 5 月, 2022 By 愛麗絲 © Roberto Frankenberg 筆訪/愛麗絲 螞蟻文明早於人類一億年前,螞蟻有最精密複雜的武器,是專業分工的嚴密組織,其城邦及戰爭之發達,人類至今望塵莫及。 法國作家貝納・維貝的生態科幻預言小說「螞蟻三部曲」首部曲《螞蟻》,在三十年後重譯出版,以人與螞蟻的雙敘事線展開,筆下描述的是我們生活周遭的世界,卻也讓人屏棄過去思考方式,開展科幻離奇的世界。以下,是我們與作者貝納・維貝的跨海筆訪: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關於《沙丘》小說與電影的一些想法 發表於 12 10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IMDb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本文涉及《沙丘》小說及電影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相當緩慢地讀完《沙丘》(Dune)小說第一部,也看了同名改編電影。 電影的改編其實不壞。視覺設計很好──這也是身兼導演及編劇之一的維勒納夫(Denis 完整文章
GENE思書軒 【GENE思書軒】仙台烏鴉用汽車碾碎堅果、歐洲鯰魚突襲鴿子當大餐!? 發表於 24 8 月, 2020 By Gene Photo Credit: Unsplash 記得在馬來西亞念小學上作文課時,老師要我們論述喜歡城市生活還是鄉村生活。大概有百分之八七的學生,包括我自己,都寫說喜歡鄉村生活。老師不知受到什麼打擊,一直要說服我們鄉村生活有多糟糕之類,搞得作文課成了洗腦課。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身為胚胎,我寧願出生在一個能自由墮胎的社會 發表於 7 10 月, 2019 By 朱家安 Photo Credit: Unsplash 身為胚胎,我寧願出生在一個有充分墮胎選擇權的社會。 我還以為這很明顯。如果你出生在一個能有充分墮胎選擇權的社會,代表你的家長不是礙於法令禁止墮胎,才不情不願把你生下來。 當然,我同意生命有價值,但身為生命的持有者,我得要有好日子過,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這再現實不過,若你生命的價值,要拿我活著的痛苦去換,那我只是你的祭品。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我們必須有50%的海洋受到保護,才能改變現況 發表於 24 7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李永適;攝影/瑞貝卡.黑爾(REBECCA HALE) 今日的海洋有5%受到保護,但科學告訴我們,必須有50%的海洋受到保護,才能改變現況。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海洋微塑膠,要塑膠還是要地球? 發表於 18 6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exels 撰文/李永適;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 在夏威夷外海用細網連續拖撈八分鐘, 就能撈起2459個塑膠顆粒,大多數只有沙粒大小;細網也撈到一團碎裂的漁網(右方)和一個塑膠瓶蓋(右下方)。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苦雨之地》後記:萬事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 發表於 4 3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吳明益 二〇一八年初夏,我和黑潮文教基金會的朋友搭著暱稱「小多」的多羅滿號賞鯨船遶島。航行的伙伴有研究者、環境行動者、藝術家與熱愛海洋的人,計畫在十四天的航程裡,停靠包括離島的十二個港口,取得四十七個測量點「海水溶氧量」、「海洋廢棄物與塑膠微粒」、「水下聲景」的資料。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日本新幹線外型設計靈感,來自這隻鳥? 發表於 5 11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仿生高科技 文/瑪特.富尼耶(Mat Fournier ) 譯/潘文柱 日本高鐵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