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自由主義不是自由主義

大概十年前開始,我逐漸相信自己是個自由主義者(liberal),舉例幾個跡象: 除非妨礙他人,否則我支持個體的權利。例如,我反對國高中因為學生不穿制服或「髮型怪異」而處罰他們。 除非會造成不公平的傷害,否則我支持交易的自由。例如考慮到大麻對身體的傷害甚至不如菸酒,我支持大麻的栽種和交易合法化。 我相…

【布克新聞】S3EP06:國家每月發給每人兩萬元《基本收入》,你覺得合理嗎?

相對於社會主義的資本再分配,自由主義長期以來一直提不出關於收入的烏托邦模式。直到「基本收入」的制度。 這個制度至今還沒有任何國家施行,但已經在歐洲許多國家掀起討論的熱潮。 基本收入是所有公民的權利。每月匯款支付、不需義務、每人不論貧富都有是它的特色。假設通過,每位成年公民會收到人均GDP的四分之一,…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知識外包的注意事項:《知識的假象》書評

人懂得比自己以為得少,這某意義上是知識分工的正常結果,但會在一些地方讓人做出爛判斷,在《知識的假象》裡,認知科學家斯洛曼(Steven Sloman)和芬恩巴赫(Philip Fernbach)說明哪些方法可以幫我們舒緩這些問題。這本書容易讀,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平鋪直述的心理學實驗,就算通勤中無法全…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義務教育究竟該教什麼?從公民責任出發

任何關於教育的爭議,不論是文言文、多元性別、本土意識,還是建構式數學,在正反多方論戰之餘,總有人提出「得要回到教育的目的來看,才知道什麼內容恰當」。我完全同意這個主張:教育政策是為了達到特定好目的的工具,要知道教育應該怎麼做,得要知道辦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上述教育爭議,是出現在國小至高中。這個階段在…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啊嘶~少年仔,要不要來點自由主義啊~

現代社會最難解決的爭議,常常是那些涉及多元價值的爭議:兩群人對於事實有共識,但對於價值沒有共識,因此意見仍然相左。這種爭議很難解決,因為衝突並不是發生在那些可以藉由科學和邏輯來判斷對錯的議題上,而是發生在雙方對於「什麼是美好人生?」的價值判斷上。 舉例來說,即使這個社會已經搞清楚同性婚姻和相關經驗事…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你覺得不該忍──但容忍其實很有用

身為自由主義者,我相信人有權決定自己要過什麼生活,除非你的選擇註定傷害別人(例如,你決定以搶劫取代工作維生),否則不該受到公權力的干涉。我可以基於平等的考量,支持動用公權力對富人課稅,以彌補社會上因為運氣、背景處於劣勢的人,讓他們有和其他人類似程度的機會,去追求自己認定的美好人生。但我不會同意說,我…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為何奴化傷害民主?從西耶斯《論特權》說起

在十八世紀後半葉,西耶斯(Emmanuel Joseph Sieyès)在法國出版了幾本小書,其中包含《論特權》和《何謂第三等級?》,許多人認為這些書推動並催生了法國大革命。兩百年前,這些小書包含了許多分析和反對當時社會結構的論證,讓人民了解自己生存在一個不公平、不自由的時代。兩百年後,其中某些論證…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人類大歷史》:自由主義也是宗教嗎?

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史學教授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中提出重要的洞見:人類現今的文明和力量,是來自於我們能思考和討論「虛構事物」,這讓人類有能力建立比其他動物更龐大的社群,並共享文化的刺激和進展。(更具體的說明…

休想河蟹我的作品!作家成功抵制髒話過濾APP──Clean Reader

編譯/陳慧敏 嫌莎士比亞的文學太鹹溼,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醫生包德爾(Thomas Bowdler)乾脆自己把內容淨化,推出家庭版莎士比亞;怪馬克吐溫(Mark Twain)用了很多「黑鬼」字眼,種族歧視太深,阿拉巴馬州教授葛里本(Alan Gribben)在 2011 年改編「無黑鬼」版的《哈克流浪記…

斑斑血淚的台灣民主履歷:《百年追求》

Photo from Flickr by Christopher Adams 文/吳乃德 第二波民主運動初期以外省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中心,透過《自由中國》雜誌,對蔣介石的威權獨裁提出言論挑戰。和前一波的反殖民民主運動相較,這一波民主運動的思想格局顯得局限。先前熱烈討論的現代性諸面向,政治的、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