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新聞】S3EP19:國家從來不請問:《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舞鶴有一篇小說叫做〈逃兵二哥〉,小說裡透過主角的逃兵生活,探問了一個非常深刻,卻難以回覆的問題:「為什麼人一出生便要隸屬某個國家?為什麼國家從來就不必請問一聲你願不願意當它的國民?」 多數人一出生便會被賦予來自國家的身分,我們多半無從選擇。然而,國家體制可以是保護,也可以是迫害,臺灣戒嚴、白色恐怖時…

書寫實驗始於媒介形式:他的書即他的文學資料庫

文/陳定良;人物攝影/Wu René 新鄉土到新媒體的文學省思 如果楊富閔的文藝創作自《花甲男孩》(2010)以來,便因為當代鄉土記憶是其中顯而易見的主題而被劃分為「新鄉土文學」,那麼他最新的創作《故事書》(2018)正是藉由反思書寫形式,針對此文學框架所進行的根本拆解。所謂拆解上述議題的書寫工程,…

我期待有一天不再寫詩:達瑞《困難》

文/廖宏霖;人物攝影/汪正翔 那件害羞的事 訪談結束的時候,我驚覺我們幾乎沒有聊到詩本身。 我們可能聊了童年時的幾個片段,聊了求學時期的閱讀經驗,聊了職場所帶來的學習與成長,聊了一些寫作上的師長與朋友,也聊了出書的動機,我們甚至聊了這本詩集的裝禎與設計概念,但是,就像是在某種話語的邊緣打轉,我們在進…

【Why Literature】用文學奧援生命的差異

文/莊瑞琳(衛城出版總編輯,編字母會的編輯) 衛城出版過去給讀者的印象多半是非虛構書籍,且社會批判傾向強烈,少許的文學品項,如《長崎》、《黃鳥》、《哈德良回憶錄》、《瘟疫與霍亂》、《閣樓裡的佛》,不是銷售欠佳,就是社會性與歷史性的層面很重,甚至《哈德良回憶錄》的知識硬度搞不好算是研究專著的變形。也因…

【2018臺北文學季】3/16-4/06「戰鬥吧!文學青年:文學獎的光明與幽闇」開展

人聲樂團演繹 巨形文學擂台 獎座啞鈴體驗 感受最青春熱血的文學盛會 臺北文學獎邁入20週年,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文訊雜誌社規劃執行的這項特展,於3.16-4.06期間,以「文學獎在臺灣」.「臺北文學獎20年」.「文學獎爭議事件簿」.「誰還需要文學獎?」.「閱讀文學獎」五大主題,呈現臺北文學獎發展歷程…

肚臍眼文學?朱宥勳:世代的偏見,就用實際書寫來釐清

文/朱宥勳 有一個經常被轉述、不知道真實性幾何的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個公司要空運觀賞魚,每次都大批大批死在運途中。後來,他們在魚缸裡面放入一條牠們的天敵,整群魚於是鎮日戒慎緊張,雖然偶爾也會被吃掉幾隻,但大多數都因而安然運抵目的地。

台灣的現代文學,其實只是在用西方的那一套?

文/張誦聖 一般認為,在台灣小說中首開現代主義先河的是1960年出現的《現代文學》雜誌(1960─1973;1976─1984)。《現代文學》由一群當時仍就讀台灣大學外文系的年輕作家們所創立,除了刊登中文創作,也譯介許多西方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與評論文字,囊括卡夫卡(Franz Kafka)、喬哀斯(…

華文世界唯一的飲食文學集結

飲食文學已蔚為臺灣文學的主流類型之一。《2014飲食文選》彙集2014年於臺灣報章雜誌發表,共41位作者,43篇關於飲食文化之優質文學作品,從「故事」、「農漁牧」、「市場」、「產業」、「廚房」、「食品安全」、「水果」、「飲料」、「品味」、「回味」等十個面向,呈現生活的、情感的、味蕾的、歷史的、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