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曾因聲援香港入獄,她說台灣最有價值的是社運文化 發表於 1 10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 寇延丁 我把這一生之中不曾愛過的愛從未恨過的恨沒有美麗過的美麗不敢追求過的追求都在這短短的一首詩裡揮霍一空 二○一七,我用一年的時間徒步福爾摩沙,一萬里路雲和月,孤身打馬過台灣。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要用酒精洗手、嘴破洞是徵兆?醫師破解腸病毒迷思 發表於 26 8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黃瑽寧 臺灣因為腸病毒兒童病例特多,加上政府宣導有方,大部分的家長與幼稚園安親班老師,都對腸病毒有基本的知識與了解,然而相對的也有許多誤解。錯誤的觀念有哪些呢? 誤解一:腸病毒會有腸胃道症狀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她、他還是它:颱風取名的擬人化傳統怎麼來的? 發表於 20 8 月, 2019 By corrine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翔宇、黃家俊、林書帆、林吉洋、莊瑞琳 颱風的生成固然是客觀的大氣現象,但是人類對於颱風的認知則否,尤其世界各國對於颱風,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多年來始終難以整合。舉例而言,對於西北太平洋上劇烈的熱帶氣旋,也就是臺灣所稱的颱風,不論程度分級、個數乃至於名稱,縱使各國努力異中求同,仍因諸多複雜的因素而常有相異之處。 「颱風」的門檻,亞太各國不相同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日曬雨淋下僅有微薄收入,想到的不會是「我要存錢」 發表於 12 8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李佳庭 在流浪體驗營[1]的心得發表會上,體驗營學員們的夜宿經歷,讓我想了很久。 街友導師香菜,晚上帶著學員們體驗露宿街頭。 香菜老師怕兩個女學員睡覺被夜襲、偷摸,於是和組員們沒有選擇進入艋舺公園,反而是睡在附近的走廊下。 但一到晚上時,社區的巡守隊卻出來趕他們,請他們去睡艋舺公園,不要睡在走廊。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七娘媽生,二八佳人們「做十六歲」的日子 發表於 5 8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楊双子 屘千金小雪子開始讀書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知如堂。 自從獲得那本《千金譜》,馨儀每天睡過午覺就到雙胞胎房裡讀書,最頭痛的是要拿捏裝漢字文盲和學習台灣話之間的分寸。好處是至少有些事情可做,不再那麼感覺時間漫長了。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我曾經死過──紀念林冠華 發表於 29 7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鴻鴻 〈我曾經死過──紀念林冠華〉 我曾經死過5 歲時從疾馳的火車往外探頭當對向來車轟然切過的同一瞬間我猛地縮回被撞醒的爸爸呢喃抱怨他不知道兒子在那一刻已死過一次 我曾經死過當放棄一切去追求的戀人忽然將我放棄在深夜的大橋上我看見自己沉入水中了無痕跡 我曾經死過以自焚、以衝撞官府以密謀刺殺未遂的方式一次又一次死亡那麼吸引我用最大的恐懼輕易戰勝世間所有的不義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在一座悲劇的島嶼上一定有樂天的島民 發表於 25 7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鴻鴻 〈樂天島(B面)〉 在一座悲劇的島嶼上一定有樂天的島民即使地震、颱風、都更,讓他們的財產或親人一夕化為烏有,也不能阻止他們爬起來繼續打拚,繼續念經,繼續忍氣吞聲頂多每週看一次健保給付的醫生 不管是因為睿智或白目樂天的島民任憑每個統治者的課綱覆蓋自己的歷史他們學舌,學不像也很自得持哪一國的證件無關緊要,只要你愛國就算是黑幫,警察也替你開道 完整文章
評書青鳥 【評書青鳥】屏東食食通與福州三把刀 發表於 27 6 月, 2019 By 青鳥 Bleu & Book Photo Credit: 周佳諭 文/周佳諭 魚夫一坐下便問觀眾:何謂「食食通」?經過解釋,觀眾才明白這詞意指「對食物講究之人」。講座除了揭露屏東在地美食源自何處,更與現場觀眾交流屏東隱藏版巷弄美食,輔以一幅幅精緻細膩的畫作:林邊黑珍珠、東港雙糕潤、萬巒豬腳及民族夜市。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公路活化石:縣道197線 發表於 1 4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出自《逐路臺灣》p181 臺灣公路的鋪面主要為瀝青混凝土鋪面,即俗稱的柏油路;另一種是使用於加減速頻繁路段且路面較硬的水泥鋪面。而在柏油路尚未普及之前,大部分的公路鋪面都是細碎的石子所鋪成,隨著瀝青鋪面逐漸普及,石子鋪面開始慢慢從西部消失,只剩下高山及東部的偏遠路段。當高山及東部的公路也開始鋪上柏油路時,有一段路卻一直保持著石子路的原始風貌,彷如時光凍結了一般,它就是縣道197線。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你不會無家可歸,但必須透過書寫去尋找空間以外的安頓 發表於 19 3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攝影:吳翛 Wu René 文/林妏霜;人物攝影/吳翛 Wu René 倘若借訪談之間張惠菁為自己的書寫──無論小說或散文的表現形式,所反覆詮釋的話語:意識到一切盡是大量「投射」與「折射了自己」。那麼,這部與前作《雙城通訊》(2013)的出版有著六年跨距,比她過往的散文寫作更多出一些知性的部署與理性的結構之新作,或許也能找到一份近似「窗口」與「鏡子」般的概念性隱喻。 一份時間的題庫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