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要能在當代取得話語權,就必須從經典中淬煉出可以用來對應當代西方哲學思想,可與當代之時代精神相呼應的哲學理論,才能有效地從格義、平行對比、到超越取代,逐步地達到文化對話、跨文化整合、甚至於完成典範轉移的可能性與艱鉅使命! 一般人對中國的儒學都容易產生錯解,一直容易掉入對儒學的刻板印…
側記/Mitty Wu 「這個社會文不文明,要看這個社會如何對待他的古代。」 羅智成《諸子之書》的構想來自他學生時代面對各式穿統典籍的感觸,希望賦予這些久遠的心靈現代化的體悟,不過度依賴真實的歷史或是文化,只要是感到興趣的精采古人,他都會加以虛構的想像與個人的解讀,進而編織成有趣的篇章。 而《諸子之…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期,我超想去《中國時報‧開卷版》工作。因為喜歡書,喜歡出版新聞。當時《開卷》最常出現的記者名字,一個是徐淑卿,一個是董成瑜。我每周讀《開卷》,仰望她們的名字。後來兩人離開了。徐淑卿去大塊出版社。那時候部落格正興盛,徐淑卿每天寫部落格,我每天看。部落格裡動輒提到一個死黨,咩仔。老是咩仔…
之前我們介紹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中許多老師沒教的事──像《論語》裡的假掰事蹟,或莊子惠施的嘴砲實錄。但說起諸子百家爭鳴的自由年代,最該介紹不容遺漏的應當是先秦的引戰王檢舉王《孟子》。 孟子本名孟軻,他提出的「性善論」最著名,且如他那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名言,在那個嘴砲無敵、民智大開,甚或…
隨機行兇甚或是殺童好似成了這幾年的新聞關鍵字,每每當巨大難以承受的惡耗過後,伴隨而來集體無意識之憤怒、脆弱或恐慌,幾經驗算,總歸結到死刑存廢的爭論上。若說生死大權大限得自於天,由至上命令所主宰,那麼討論廢死之課題,恐怕也非人類的道德律得以負載。 然而刑罰的量度,教化的施用,人的善惡本體論……這些議題…
文/何飛鵬 初中的時候,我念的士林初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校長邵夢蘭,她在正常的課業之外,每週另外開了兩個小時的國學課程,把同一學年的幾個班級,集合在大禮堂,由她來統一授課,教的是《論語》,還要考試,還要求背誦,初中三年,幾乎教完了全本的《論語》。 我很享受這個課程,因此上完課,我幾乎背會了全本的《論…
文/楊照 Photo from Wikipedia 由孟荀差異還原了孟子的思想大綱大本,我們就能看得清楚,孟子這種強調個人內在自主醒覺力量的看法,在中國傳統中,從來都不曾真正是主流。宋明「理學」中有「程朱」和「陸王」之爭,「程朱」強調的是「格物致知」、是「學」,「陸王」主張的則是「明心見性」。取徑上…
圖為清朝人丁觀鵬摹顧愷之的洛神圖(Photo from Flickr by Joël Fukuzawa) 文/羅智成 〈洛神〉 多麼不適當的時辰啊 妳出現了 在建安年間 所有讖諱、惡兆紛紛 為朝代更迭妖嬈綻現 徐幹、陳琳、應瑒、劉禎、王粲 七子中尚存的五人全在瘟疫中死了 多麼不適當的時辰 我卻絕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