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痛苦會過去,愛會留下,剛開始很混沌,最後一切都好。從前從前,在河畔 發表於 30 10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elish 對於黛安.賽特菲爾德(Diane Setterfield)的《第十三個故事》,我現在還留有不錯的印象。這次突然動念想讀作者新作,除了因為覺得封面很可愛,也因為看到介紹好像不錯,試閱頭幾段的確有股迷人氛圍。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是雨也是淚的季節裡,為你撐傘同行——讀既晴《城境之雨》 發表於 20 10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Pexels 文/戲雪 關於雨,大家想到什麼?詩意,還是失意? 《城境之雨》是邊緣人的詩篇,是四則發生在台北的社會故事; 拿掉靈異玄幻,加強現實,帶給我們的, 點點雨滴,落在心頭,卻是力道萬鈞。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日趨平易,卻不因此無趣:幾種讀《神經喚術士》的方法 發表於 8 9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路那 被稱為「電腦叛客聖經」的《神經喚術士》,多年來一直在我的心中有著高不可攀的形象。它的原文滿是吉布森自創的單字(比如Cyberspace,多年來一直有著「賽博」、「塞爆」、「符控流域」、「網路空間」等等譯名各據山頭),敘述手法滿是蒙太奇的跳躍,加上厚厚一本,直是令人望之卻步。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那個「同袍虐我千百遍我待同袍如初戀」的渴望很美味 發表於 1 9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elish ※本文涉及《狂暴年代》部分情節 有時會發生這種事:頗受好評的小說一出就入手,想著馬上要看結果當然沒做到;還是掛在心上,但總是發生拿起來讀兩頁又因為其他突發因素放下、好一陣子沒再拿起來、下次只好再重看結果又來突發因素,也不是不好看但閱讀過程莫名的一波三折。 例如《狂暴年代》(The Violent Century)。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末世綻放的絕豔花朵──讀提子墨《浮動世界》 發表於 25 8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戲雪 一、多事之年,不如多讀 對臺灣人來說,2020絕對是歷史上值得記錄的一年,網友們甚至笑稱以後學生若遇到填年份的考題,一律先猜2020就對了。對愛讀書的我們而言,有件一般人或許不會注意的大事:每年2月初的國際書展,因應防疫,有史以來第一次延期,最後甚至取消。 雖然如此,書還是要讀的,減少出門的書蟲如你我,想必讀得還比往年多。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願每個孩子平安長大──讀《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 發表於 30 7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陳紫吟 南韓性教育專家孫京伊出版《兒子,你鎖房門在幹嘛?》這本談論兒子的性教育書籍之後,接著出版《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給予詢問「女兒是否就不需要性教育?」的人一個正面回答,這兩本書的中譯版也在去年和今年相繼問世。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 發表於 17 7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林芸懋 曾經,小時候在鄉下看到路邊電線杆上貼著的廣告,寫著「外籍新娘」與「二十萬」的那個板子,就是我對外籍新娘唯一的想像。稍大一點之後,則開始聽說其他人談起外籍新娘:買來的、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買的、說話聲音很吵、不會說中文、不會教小孩、只是想要錢⋯⋯。如此輕易地,我們談論一群明明也未曾熟稔過的族群。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製造」與「尋找」:臺灣味來自何方? 發表於 7 7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王婉育 兩年前,我剛到推廣食育的單位服務時,前往學校協助舉辦活動時,問卷中詢問小朋友希望學校午餐出現什麼家鄉的食物,其中一個同學的回答:「越南咖啡(不過那是不可能的)。」本來認為宜蘭的孩子會寫下三星蔥、鴨賞等物產時,卻出現令人感到意外的答案,而且自己加上否定的註解,讓我不禁想著:成為台灣第二大族群,並在此落地生根的新住民,他們的孩子就學時,是否有機會讓自己和同學們認識家鄉呢?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帶著「時間」去旅行:讀徐禎苓《時間不感症者──重返魔都1930》 發表於 6 7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末可 半年多來因為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將台灣/中國的糾纏角力再次推上世界舞台。這樣的時刻,徐禎苓出版了個人的第二部散文集《時間不感症者》,內容所記是她在2014年博士班期間前往復旦大學交換時,踩著近現代作家們的腳步,走他們走所走過路,見他們所見過城鄉,所踏查的上海、山西、北京、雲南等地,將研究與生活進行疊合的紀錄。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