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的隱喻──關於《悲情城市》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電影《悲情城市》裡的主角林文清本來不是聾啞人士。 精準點兒說,林文清並不「啞」。劇中提及,他是八歲時出了意外,耳朵受損,所以聽不見聲音;聽不見聲音,也就不說話了。現實當中的確有這類例子,年幼時因為事故、病變,或先天沒有聽覺的人,就算發聲器官正常,也…

《刺客聶隱娘》專為舒淇打造,侯孝賢:她是很完美的人

文/野島剛;譯/張雅婷 侯孝賢導演很適合戴帽子的造型,他一戴上帽子,馬上呈現出一種導演特有的專注神情;然而一把帽子摘下,就是電影界的大人物。每次看他以金馬獎主席身分出現在螢光幕前,幾乎都是穿著西裝,沒有戴帽子。 他到東京宣傳最新電影《刺客聶隱娘》時,果然是戴著帽子出現,帽沿下的眼神炯炯發亮,或許是來…

為了好玩而讀,結果變成公共知識分子──專訪伊恩.布魯瑪

文/犁客 「對於『公共知識分子』這詞,我也覺得很困惑。」伊恩.布魯瑪笑著說。 擁有藝術學位、當過劇場演員、寫藝術評論(包括劇場、電影、各類書籍及各種音樂)也寫政治觀察、擔任知名雜誌編輯、出版多本著作、精通六國語言⋯⋯布魯瑪具有許多不同專長、不同身分,因為大學時選讀中國文學,他甚至能讀、能講中文。 「…

【評書青鳥】移動的車廂劇場:藍皮火車與藍祖蔚的電影

文/許弼善 「火車和音樂其實是一件事,都是流動的事物、流動的感覺。」 ──侯孝賢 螢幕前方小小的、幽微的星火越近且大,伴隨「藍皮火車」緊貼地表的轟隆聲,滿山的綠意怏然佔據了視線所及,太平洋的無限蔚藍也清爽直面,最後在台東金崙站停靠,步入那段以火車串聯鄉鎮的斑駁年代裡。 說起電影,彷彿和南國說好的默契…

【評書青鳥】把一代人的青春掏出來一起抓狂──任將達X張四十三

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今年4月,陳德政發表了第三本著作《我們告別的時刻》,帶領讀者回溯九零年代的動盪歲月。而在夏末的一個週六夜晚,陳德政在青鳥書店策劃的《我們的1990s─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Rewind》系列講座也來到了尾聲。從第一場邀請到馬世芳談音樂仍是「危險…

天皇的緊急求救信號?天皇以真實姿態與聲音在電視上公開播放的退位聲明,叫許多日本人衷心驚訝⋯⋯

文/新井一二三 天皇的真實姿態與聲音 第一次在電視上公開播放,叫許多日本人衷心驚訝。 二○一六年八月八日下午三點,當時八十三歲的日本天皇明仁在電視上表示:近來感到年邁老化,身心健康不如從前,故希望在有生之年,從天皇地位退下來,能把職位讓給兒子。那是天皇的真實姿態與聲音第一次在電視上公開播放,叫許多日…

【果子離群索書】用這題材寫長篇,需要想像力、組織力,而且不能太規矩

《史記.刺客列傳》有個姓聶名政的刺客,後來成為張徹武俠電影《大刺客》的主人公(王羽飾演);唐人傳奇〈聶隱娘〉的刺客也姓聶,侯孝賢拍成《刺客聶隱娘》。若再多一兩部電影,刺客都姓聶,大家或許會以為聶家是刺客家族,一如暗器與唐家。 又好比台灣一堆棒球投手姓郭,日本人以為郭在台灣是大姓,影響所及,有個名叫陶…

5/19【貞明讀書會 大成系列講座】鏡、羊與止觀: 從易學解析侯孝賢電影〈聶隱娘〉的敘述策略與美學意涵

如果說雕刻是一種空間的藝術,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那電影又是哪種藝術呢?是一種時、空合一,強調觀看的藝術嗎? 傳統的武俠電影中總會有許多精采的武功鋪陳的喬段,氣勢磅薄的戰場氛圍,激烈戰鬥的細節描寫!但假如武俠電影中,不用這些方式來呈現電影,而用Action without action的方式來展現思…

【果子離群索書】可以懷舊,不要守舊;可以懷念,不要懷恨。歲月就是這樣——讀《小村日和》

《小村日和》。全書的主題、內涵、風格,盡含在書名這四個字之中。 這本散文集,敘述的是青春往事,是童少時期成長的地方,與生命所遇合的人事。事,可能不是什麼高潮迭起的事,人,可能不是什麼赫赫有名的人,地方更不是什麼名勝寶地,或許只是大榕樹下涼風吹來打盹的那個下午,或許只是路邊轉角賣糖果的雜貨店,或許只是…

那些電影,這些人:楊德昌的拍片哲學

文/陳亮言 講座那天晚上《再見楊德昌》 的作者王昀燕小姐先行到場,隨後影評人686(詹正德先生)便也悠晃進到了書店,關於楊德昌,關於台灣電影界早期的那些黑白片段,那些色彩斑斕,且聽兩位與談人細語慢說。 人是失去意志力的神 一開始兩人便緊扣「獨立」的概念,談談獨立製片的意義,以及獨立創作在當時及現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