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朋友?——用推理揭露是忠誠還是背叛」推理東西軍講座側記

文/栞 在文房.閱讀空間的第二場講座【週五懸疑劇場──推理東西軍】,由石田衣良《池袋西口公園》與約翰.勒卡雷《摯友》作為主題的對照。在第一場講座中,談的是推理小說常見的角色:警察,因此在這一場,主講人陳蕙慧與冬陽決定以不一樣的切入點,帶讀者一起看推理小說中的「朋友」。 《池袋西口公園》原本是短篇小說…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無論是一見如故還是二見鍾情,重點都是⋯⋯

讀經典無感,讀別人推薦的書無感,自己推薦給別人的書別人讀了也無感,這些情況在我們漫漫的讀書生涯裡總會遇上。有些時候是我們和那本書相遇的時間不大對,有些時候是方式不大對──繞個彎轉轉脖子對方看起來就變得順眼了,有些時候則純粹是我們和那本書不對盤,就像在我們漫漫人生總會遇上的很多人。 沒有什麼書是非讀不…

根本沒有什麼正方,攪和在裡頭還能全身而退的,全都算不上什麼好人。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俺讀的第一本勒卡雷(John le Carré)作品叫《東山再起的間諜》,星光出版社,二十幾年前的事,朋友借俺的,但俺記不清為啥他會借俺那書,約莫是俺問他最近有沒有讀到什麼厲害的小說,他就把那書塞了過來。俺認為朋友的閱讀標準不壞(所以俺的確可能問他…

《冷戰諜魂》被當成真實爆料,「前間諜」勒卡雷百口莫辯覺得悶

文/約翰.勒卡雷;譯/宋瑛堂 我在三十歲的年紀以專注、不對外分享的個人壓力以及極大的私密性寫下了《冷戰諜魂》。當我在波昂英國大使館以資淺外交官的偽裝擔任情報官時,我的身分對我同事是祕密,多數時間對我自己也是。我在這之前寫了兩本小說,不得不採用假名,而雇用我的情報局也得在它們出版前先審核過。 他們經過…

【讀墨熱門榜:這本是熱門話題!】Vol. 44:里長伯化身為間諜女郎!

疲憊的間諜與愛說酸話的偵探,一起在沙丘的酒吧喝著香料酒,流著警官之血的一家三代祖孫警員,面對著代表純粹惡意的模仿犯,古籍研究社的節能高中生不怎麼起勁地跑推理馬拉松,發現同一份靈魂穿越手稿,其實有完全不同的閱讀方式,因為小說有八百萬種寫法,就算是被拱上神壇的獨裁暴君,也有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回mooT…

【一週E書】被華麗字詞妝點的荒謬人性,以及算計當中偶爾出現的小小溫柔

文/犁客 因為疫情的關係,《007:生死交戰》的上映日期一延再延,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次在大銀幕上飾演詹姆斯.龐德。大銀幕上的第一代龐德演員是史恩.康納萊,第一部007電影《007情報員》在1961年上映,倘若《007:生死交戰》能在今年上映,距離第一集就是整整六十年(而且康納萊已在去年去世),…

「你到底以為間諜是什麼?」英國諜報小說家勒卡雷病逝,享年八十九歲

編譯/愛麗絲 英國知名諜報小說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以《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與《夜班經理》(The Night Manager)等作品…

樸實無華且枯燥?在小說裡,圖書館員可未必只有那種刻板形象

編譯/Waiting 相信我們都曾有過上圖書館的經驗。對喜好閱讀的人來說,說不定還考慮過要當個圖書館員,幻想著一面讀書,一面坐在櫃檯後方幫民眾處理借書事宜,以及推著書車穿梭在一面面書牆之間的生活景象。 但就如同這世上的所有職業一樣,在沒有實際接觸過的情況下,只是仰賴幻想,總不免會與現實有著極大差距。…

不會打字、痛恨城市的間諜小說超人氣作家約翰‧勒卡雷

文/黃羅 在推理文學中,間諜小說(Espionage)算是相當特別的分支,它和偵探小說最大的差異點,應該是有關正義的伸張,從個人主義的色彩提升至國家主義的基礎上。在這個類型裡頭,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無疑是享譽國際的大師作家。 樸實無華,人生如戲 約翰‧勒卡雷也是個筆名,他的本名…

怎樣才算死得精采?一次搞懂三大推理文學獎!

文/犁客 關於「推理小說創始者是誰?」的說法很多,多數人認為愛倫‧坡的〈莫格街凶殺案〉有神探、有助手、有難以一眼破解的謎團,應當算是第一篇推理小說,也有人認為描寫緝凶偵案的小說先前就有,不該把功勞算在愛倫‧坡頭上。 不過愛倫‧坡在推理史上的重要性是毫無疑義的。他應用當時流行的恐怖小說氛圍,但不是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