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姆士.芬.加納;譯/李芃 從前從前,有個名叫「小紅帽」的花樣少女,她和媽媽住在一座偌大的森林旁邊。有一天,她的媽媽要她把一籃新鮮水果和礦泉水送去外婆家。請注意,媽媽讓小紅帽去送東西的這個舉動,倒不是因為這是女人家該做的事,而是因為這種慷慨大方的行為,能讓人對社會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還有,小紅帽…
文/翁玉玲 頗具天才、身兼化學專家與烹飪節目主持人,伊莉莎白身上明顯沒有女兒半點處事圓滑的個性,有著嗆辣性格的她,在人群之中顯得格格不入,看似顯眼卻又讓人想閃躲,《化學課》故事設計多變,情節有些讓人感到有趣或充滿窒息感,有些則又發人深省。 挑起反思,蛻變自我 打從年輕時代就一板一眼,不夠圓滑世故的主…
文/上野千鶴子;譯/陳介 顏色也分成女生的顏色和男生的顏色嗎? Q3比起粉紅色或紅色,我妹妹更喜歡藍色跟黑色,所以她的衣服和書包總是只有這兩個顏色,而且她還留著一頭短髮,別人都說「看起來很像男生」。她這樣是不是有點「奇怪」呢? A3粉紅色和紅色是女孩子的顏色,藍色和黑色是男孩子的顏色;長頭髮的是女生…
很多人說,小時候聽過的玩笑話不要當真,然而有些負面的標籤一旦貼上,就是一輩子重度灼傷!你被貼過標籤嗎?遇到令人難過的標籤,你是否夠強大,可以勇敢把標籤撕下來?每一標籤背後都有某種「標準」的存在,一旦不符合標準,往往被歸類在「不正常」那邊。但標準又是誰定的?這一集的《閱讀夏LaLa》,夏宇童和陳夏民透…
文/沈眠 桃園市立圖書館與逗點文創結社共同規劃了一系列適合大人與高中生讀者的系列講座,由主持人朱家安帶領大家走進有趣的哲學生活。而疫情期間,有小學男童因配戴粉紅色口罩而被同學取笑。雖然陳時中部長與防疫五月天都戴上粉紅色口罩來聲援,但除了粉紅色口罩,還有很多很多物件與習慣,是男生女生壁壘分明的界線。本…
文/陳紫吟 南韓性教育專家孫京伊出版《兒子,你鎖房門在幹嘛?》這本談論兒子的性教育書籍之後,接著出版《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給予詢問「女兒是否就不需要性教育?」的人一個正面回答,這兩本書的中譯版也在去年和今年相繼問世。 單看書名,有不少人質疑性教育是否真的需要區分性別、因材施教?教育者或家長…
文/愛麗絲 「我那時候就是喜歡華康少女體的高中生啊,電影前半段還想說配樂好吵在幹麻、看不懂啦,結果貞子爬出來的時候,跟著整排觀眾嚇得往後逃作鳥獸散,連瀏海也不梳了!」陳栢青對經典恐怖片《七夜怪談》的記憶,是「在戲院恭迎整個世代的恐怖」,七天死限的恐怖詛咒,也成為新作《尖叫連線》的關鍵元素之一。「我要…
討人厭的說教我們都遇過,師長、上司,或者不認識但年紀比你大的人,用他比你懂的態度告訴你他覺得你應該要知道的事,當中不時穿插對自己的吹捧。說教者通常不致力於讓你真的理解他的說法,也不會接受你講道理的質疑或反駁,似乎說教最終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對方。 我曾經在臉書蒐集大家遭到「男性說教」(mansplain…
文/李佳庭 一群遊民工作者在晚餐時聊天。一位社工超激動的說:「我超討厭在臉書上寫溫馨感人的小故事。我看到小故事,我就自動跳過。」 為什麼不喜歡寫感人小故事呢?因為那些個案故事是真的,但又不完全是真的。就像美肌模式開到最大,大到看不到鼻子與毛細孔的夢幻網美自拍。網美是真的,個案做的事也是真的,但套上濾…
文/李佳庭 在流浪體驗營[1]的心得發表會上,體驗營學員們的夜宿經歷,讓我想了很久。 街友導師香菜,晚上帶著學員們體驗露宿街頭。 香菜老師怕兩個女學員睡覺被夜襲、偷摸,於是和組員們沒有選擇進入艋舺公園,反而是睡在附近的走廊下。 但一到晚上時,社區的巡守隊卻出來趕他們,請他們去睡艋舺公園,不要睡在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