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比野塔 想像一下每天的日常:出門、搭捷運、進公司、打電腦,用餐之後再打電腦,然後搭捷運回家。原本也該如此的今日,突然從捷運站走到公司的路上,撞見一隻母雞。你停下來開始思考,雞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現在我該做些什麼? 這就是生活戲劇化的瞬間:發生一件不在預期內的事件,中斷原本的模式,進而觸發…
文/史比野塔 詩人鴻鴻的上一本詩集《暴民之歌》後記是這樣寫的:寫詩之於我,不是在創造什麼精緻的文化,而是在實踐「文化干擾」。事實上穿梭劇場、出版與策展的他,皆是貫徹此一信念而為之。比方這次替華文朗讀節所策劃的「詩歌之夜」,便是希望能重新詮釋六零年代的台灣經典文學作品,開啓與現代對話的可能。 跨時代的…
文/史比野塔 2018年年中,紅氣球書屋出版了本小刊物《ㄏㄧㄠˇ日子》。薄薄的紙上印著小學生作者的作品,每本定價10元。擺在書店裡很難不抓住客人目光,就像紅氣球書屋開在沒什麼書店、電影院的恆春古鎮上。書店主人木木與德慧試圖撕下小鎮「文化沙漠」的標籤,將他們熱愛的閱讀帶入居民的日常。 「那時候想做書店…
文/史比野塔 「你會談論自由是因為有限制存在。」回想如何讓今年華文朗讀節主題「讓想像力自由」落實在屏東地區時,屏東場策劃繫。本屋主人孝晴和巧如想到的,卻是「邊界」。 屏東幅員遼闊,有不同族群和文化。有差異、有限制,界線就昭然若現,但實際上界的定義往往非常模糊,隨時都可能因為政經、社會的需求有所變動。…
文/史比野塔 為了替許多定居在高雄的「外籍」創作者爭取作品的展現空間,三餘書店退役店長、現役雜工鍾尚樺擇定以「打破圍牆」為子題,呼應本屆華文朗讀節主題「讓想像力自由」。 「當他們想要報名比賽獲得肯定時,卻常因為不是本國籍而被排除在外,」作為今年華文朗讀節高雄場主策劃的鍾尚樺觀察,有一群真實生活在高雄…
文/史比野塔;攝影/謝定宇 1960年代是個實驗的時代,社會充斥改變氛圍,人們思考如何登陸月球。五十多年後的今日,全球的科學家們如火如荼地準備火星登陸的計劃,一探未知的領域。這樣的精神,也體現在當今紙媒的摸索中。三月初《新活水》總編輯張鐵志和《大誌》、《週刊編集》總編輯李取中,在青鳥書店分享他們「從…
文/史比野塔 港口邊的沙灘上矗立一艘漁船,來自全台各地的樂團以它為背景開唱,台下上千名聽眾隨著音樂擺動。從白天唱到黑夜,堪稱最海味、在地的音樂祭,這是2014年第二屆蚵寮漁村小搖滾的光景。 時間往回推兩年,當時在台北工作的蚵寮人曾芷玲,因緣際會再次回到生養她的故鄉,意識到農村偏鄉所遭遇的認同感不足、…
文/史比野塔 每場講座都會有結束的時候,但聽導演張大磊的講座,結束的感覺不完全像是「終結」,比較像是句子跟句子之間的「換氣」,只不過你知道上一句話已經完全的結束了。因此,張大磊與作家陳德政對談講座的聽眾,講座結束後仍然在座位上等待著。 張大磊的作品《八月》也給人類似的感受。從幼時的記憶開始的成長過程…
文/史比野塔 走出戲院,回想起剛才在黑暗空間的種種:燈兀自亮起,演員在舞台間穿梭。你有意識地來到,卻不自覺地進入導演及演員創造出來的幻覺,聽著看著他們構築起的故事。演員散發出的身體能量成為此刻混沌的靈光。不論感到喜悅、悲傷或憤怒,都將在步出幻覺後得到新生。 創造這一切的源頭之一,便是來自劇本。而賦予…
採訪/蔡瑞珊、史比野塔;撰文/史比野塔 「我模仿一個說故事者殺死了一位社會學家,然後一人分飾兩角地交替冒充彼此,日以繼夜開著他們的車四處遊蕩越境。」看著上面的文字,第一秒你忍不住會問,「然後呢?」就是這般吊人胃口,讓人開始想像在文字之後藏有哪些可能:可以棲身音樂,也能朝社會發聲,又或者在不同文化間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