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 很難想像要怎麼樣的生活經驗才能寫出這麼多不同的情感──「從《摺紙動物園》到《隱娘》」線上講座側記 發表於 3 5 月, 2022 By 犁客 文/犁客 「他就很像班上那種成績超好的同學;哈佛畢業、修了文學法學,也修資訊,當工程師之後又唸法學研究所、考上律師,還生了兩個小孩!」譚光磊說,「而且他的小說產量很可怕,現在可能已經發表超過一百三十篇,有段時間到處都看得到他的作品。」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我們該如何訂定一份新的社會契約 ——楊憶慈談邁可.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發表於 18 6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這是一本大書。這裡的「大」,指的是作者試圖用相對全面式的視角,以具體發生在我們生活週遭的事件,提出兩千多年來多位哲學家,針對各種兩難問題所架構的論述,帶領讀者進行更富層次的理性思考,以取得反覆辯證的精髓,讓許多公共議題,回到正反兩方各述其理,並藉此促成相互理解的可能。 完整文章
專訪 你的成功不只是你的成功——專訪桑德爾教授 發表於 12 4 月, 2021 By 愛麗絲 文/愛麗絲 設想眼前有列失控的電車,以時速六十英里迎面衝來,電車不遠的前方分別有五個鐵路工人,及一個鐵路工人在兩條軌道上專心工作,身陷險境。在你面前是可以令電車轉向的操控桿,照電車原有行進軌道,五位工人將被撞死,假如你以操縱桿轉向,便有一位工人被撞死;面對此情況,你將如何選擇?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完整文章
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那種相遇,甚至可能改變人生 發表於 29 5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對很多讀者而言,台北國際書展就是去逛攤位買書跑活動,但對一部分出版從業人員而言,那不只是擺攤賣書辦活動,還是與國外書探、經紀人、版權代理及編輯見面討論的時間;而在法蘭克福及倫敦等幾個以業內交流商談為主的國外大型書展裡,更可能讓參加者有許多奇妙遭遇。 天下雜誌的編輯許湘就有這樣的經驗。這類經驗有時會讓人結識特別的人,有機會製作特別的書,甚至可能改變人生。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如果看不出韓國瑜在鬼扯,你可能搞不定學測 發表於 20 5 月, 2019 By 朱家安 Photo Credit: Max Pixel 在高雄市議會備詢,說不出具體方案,跳針「高雄發大財」的韓國瑜,日前受訪指出,政府主導的課綱改革沒有用。 雖然講的東西不太一樣,不過我想借題發揮一下。在我看來,韓國瑜確實有理由反對目前的教育改革方向,因為照這樣推下去,會讓韓國瑜更難跳針混日子。 就拿2018年學測國文寫作改制來說。從去年開始,學測國文作文從寫一篇變成寫兩篇,一篇「情意」抒情文,一篇「知性」論說文。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他們打破了傳統的潛能發展模式,成為橫空出世的奇才 發表於 2 5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陶德.羅斯(Todd Rose)、奧吉.歐格斯(Ogi Ogas) 譯/林力敏 絕沒有人會預見麥考蜜珂(Jennie McCormick)的橫空出世。 完整文章
GENE思書軒 【GENE思書軒】蘋果電腦的成功,建立在很多阿宅不明白的層次上 發表於 10 12 月, 2018 By Gene Photo Credit: Unsplash 台灣中學就文理分家了,文科生和理科生上的課程內容差異頗大;但美國在高中教育,大多是文理不分家的,只是依個人興趣而有不同的課程選修。 儘管台灣,或者說所有亞洲國家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複製歐美、尤其是美國的大學制度,然而,很多美國頂尖大學,文科和理科基本上是在同一個學院,而非分屬不同學院,很多自然科學的學系,大學生可以選擇拿文學士,而非一定拿理學士學位。 完整文章
活動訊息 【熱青年】用⎽⎽與社會對話,斜槓青年行不行 發表於 21 9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熱青年 2018/09/27─2018/09/30 【熱青年─我的熱情,我的價值】系列講座 過往很多人會有的刻板印象,覺得「技職」是學科讀不好的孩子走的路,曾為技職生的Skills for U共同創辦人黃偉翔也說過曾看不起自己,因為大環境給予的氛圍,好像讀技職就低人一等,但事實上,臺灣的技職國手表現優異,在專業領域上更是比賽的常勝軍。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金融業彷彿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如何避免金融從業人員向下沉淪? 發表於 4 4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ue Waters 文/米希爾.德賽;譯/陳重亨 不說行話、不看公式和圖表,用人文發現金融智慧 「華爾街和商業大街」(Wall Street vs. Main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許多人選擇可以擁有最多選擇的那條路,始終無法下定決心走自己的路。 發表於 4 4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COD Newsroom 文/米希爾.德賽;譯/陳重亨 金融人士非常喜愛選擇, 對其價值總是牢記在心。他們執迷於「選擇性」(optionality),熱衷創造和保護選擇的機會。我的學生常說要用迂迴方式抵達專業目的地就是個例子,他們都想創造選擇的價值,萬一在狀況對己不利時有所選擇。對這些學生來說,獲取選擇已經成為習慣,因此最後要決定選擇反而變得很困難(因為一旦做出決定就沒得選)。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