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我一年讀四十幾本書,每本都寫三千到一萬字的感想;喔,」黃欽勇補充,「這些還不包括工作上要讀的資料和公司產出的報告。」 黃欽勇是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的創辦人及社長,是個資歷超過三十年的產業分析師,是個慣於沉浸在知識裡的人,是個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孩子──「我的祖父是位…
文/張玉伶 「在擁有國際觀以前,必先理解自己雙腳所踩踏的土地。」 屏東學系列講座第一場邀請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系主任李錦旭談「屏東大學如何推動屏東學」,包括:地方暨社區本位教育、屏東學推動的背景、屏東學在屏東大學的內涵、以及結語──屏東學向前行,本場講座側重背景、內涵部分。 臺灣地方學的發展背景…
文/楊永明 在台灣,國際新聞美國化,國內新聞綜藝化; 在台灣,不看新聞,與世界脫節,看了新聞,又和事實脫節…… 承認吧!你正處於「集體弱智」的迷霧中,還渾然不知! 社會也許集體弱智,但是個人可以與國際連結;要做到就必須先從了解國際關係開始,並透過現況所提供的訊息,理性地分析思考、判斷決定。臺灣應該是…
文/劉揚銘 對台灣人來說,國際觀是一種「雖然不清楚,總之很重要」的東西,至於它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反而很少人探究。學英文就會有國際觀嗎?出國就是很有國際觀嗎?培養國際觀是為了要競爭力嗎?這篇文章要打破這三大迷思。 如果我說台灣是個「國際觀上癮」的社會,你一定無法否認。我們每天受到「國際觀不足」的精神威…
文/何宛芳 天氣晴朗的午後,一對留學生夫婦坐在倫敦的雙層巴士上,突然一個念頭閃過:「我們那本《倫敦A to Z》在哪?如果是我們來寫,這 26 個關鍵字會是什麼?」 以「A to Z」的關鍵字順序介紹,是英國書市十分常見的編輯手法,舉凡城市、概念、食物等等,都可有一本自己的「A to Z」! 對許多…
文/林俊劭 長達九個月的調查採訪,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印度新德里,與一位韓國媽媽的對話。 因為先生外派,她帶著三個孩子舉家遷移,訪談中,她忽然反問我:「你們台灣人,像(閔幼林)這樣跑到外地的多嗎?」我愣了一下:「呃……不多,為什麼這樣問?」 「嗯,因為,在我的認知當中……或許不是這麼正確,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