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這麼遠是為了什麼?」──《電馭叛客:邊緣行者》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我走了這麼遠是為了什麼?」 這句台詞出現在動畫影集《電馭叛客:邊緣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第六話開頭不久,主角所屬集團的領導者魅音(Maine)的自言自語。那是這部影集第一次真正觸動俺的剎那。 《電馭叛客:邊緣行者》…

駭客隨便想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作者同意轉載 《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年上映的時候,帶給俺很大的震撼。 平心而論,《駭客任務》裡的幾個觀念並非新創,真正創新的是編導華氏兄弟(The Wachowskis,現在的華氏姊妹)融合不同領域的敘事技巧及畫面呈現;後來的兩部續集及一系列…

「X是什麼,能吃嗎?」是什麼?能吃嗎?

「X是什麼?能吃嗎?」是我輩流行成句,大約十年前使用可以彰顯年輕。這成句一般用來表示某東西在受眾知識之外,或者用來引介自己接下來要討論的東西。 無知有不同程度可言,這程度可以從你怎麼問問題看出來。「根號二是無理數嗎?」顯示你對根號二的了解比不上理想上的高中生(即使已經勝過我),但你好歹知道根號二是個…

心靈的邊界:科幻故事與懷疑論的哲學基礎

幾百年來,科幻故事和哲學互相提供靈感和好用的點子。不同世代的哲學課堂上,老師有時會發現《駭客任務》是讓學生理解桶中腦(brain in a vat)的捷徑,而《銀翼殺手》裡的仿生人則有機會協助說明心靈哲學上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或多重可實現性(multiple realizabilit…

押井守說,《攻殼機動隊》其實是「騙人的把戲」?

文/押井守;譯/謝承翰、高詹燦 押井:對個人來說,智慧型手機逐漸成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外部記憶裝置。我認為也可以把它稱作輔助電腦。接下來應該就會發展到將這個裝置給放入腦袋的階段了。 在《攻殼機動隊》當中,人們對話的形式是透過電纜來傳遞真正重要的信息。如果是以電波來傳遞信息,則會有太多雜訊干擾,以致無…

【讀墨暢銷榜:這本是熱門話題!】Vol. 22:賣半個月就衝進年度暢銷榜!

能進每月暢銷榜的,不一定能進年度暢銷榜;但每個月都進暢銷榜,就很有可能進年度暢銷榜──里長伯的領悟理論上沒錯,賣得越久,累積的銷量越多,就越有可能進年度暢銷榜。不過,2019年的年度暢銷榜裡,有一本只賣了半個月就衝進榜了──是哪本書這麼強勢? 其實,這回暢銷榜當中有好幾本奇妙的作品,有的是一段國內很…

【一週E書】超越時代的經典和預言未來的新作

文/犁客 《神經喚術士》和《邊緣世界》繁體中文版最近一起出版,看起來相當奇妙。 1984年,連著幾年發表科幻短篇、逐漸引起讀者及評論家關注的威廉.吉布森,發表了第一部長篇作品《神經喚術士》,甫出版就橫掃星雲獎、雨果獎及菲利普.K.迪克獎這三個最重要的科/奇幻文學獎項──這是首度有作品強悍到一次拿下這…

【一週E書】胖子坐飛機應該付兩人份的機票錢嗎?

文/犁客 如果你喜歡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可能會覺得很替機器人抱不平;如果你看過《攻殼機動隊》(動畫,不是好萊塢真人版),可能會對劇中的「傀儡師」要求公民權利感到疑惑;如果你看過《駭客任務》的前傳動畫《二度文藝復興》,可能會覺得人類活該被機器當成電池;如果你是《真實的人類》或《西部世界》之類影集…

要好好活著,必須學習在一起,也學習孤獨。

文/臥斧本文原載於【臥斧.累漬物】,經作者同意轉載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看書名或簡介,容易把這本書想像成一本記述及討論網路科技如何…

在影像化的時代,文字讓我們徹夜不眠:譚光磊X楊勝博談《機龍警察》

  獨步文化將於二O一七年正式邁入創社十一周年,回顧過去十年,獨步不僅始終深耕著日系推理這塊沃土,隨著台日雙方的閱讀市場及讀者喜好的變化,二〇一二年起獨步也開始一連串的新嘗試,以恐怖小說打頭陣,緊接著是豐富的娛樂小說,下一步則將目光放到面對新世代讀者的輕推理,直到今年的歐美小說,我們期盼獨步站在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