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心靈的邊界:科幻故事與懷疑論的哲學基礎 發表於 14 9 月, 2020 By 朱家安 Photo Credit: Unsplash 幾百年來,科幻故事和哲學互相提供靈感和好用的點子。不同世代的哲學課堂上,老師有時會發現《駭客任務》是讓學生理解桶中腦(brain in a vat)的捷徑,而《銀翼殺手》裡的仿生人則有機會協助說明心靈哲學上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或多重可實現性(multiple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押井守說,《攻殼機動隊》其實是「騙人的把戲」? 發表於 7 8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圖片截自: Youtube影片 文/押井守;譯/謝承翰、高詹燦 押井:對個人來說,智慧型手機逐漸成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外部記憶裝置。我認為也可以把它稱作輔助電腦。接下來應該就會發展到將這個裝置給放入腦袋的階段了。 在《攻殼機動隊》當中,人們對話的形式是透過電纜來傳遞真正重要的信息。如果是以電波來傳遞信息,則會有太多雜訊干擾,以致無法保護重要機密,因此最後反而改以電纜做為傳遞重要信息的管道。 完整文章
排行榜 【讀墨暢銷榜:這本是熱門話題!】Vol. 22:賣半個月就衝進年度暢銷榜! 發表於 13 12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能進每月暢銷榜的,不一定能進年度暢銷榜;但每個月都進暢銷榜,就很有可能進年度暢銷榜──里長伯的領悟理論上沒錯,賣得越久,累積的銷量越多,就越有可能進年度暢銷榜。不過,2019年的年度暢銷榜裡,有一本只賣了半個月就衝進榜了──是哪本書這麼強勢?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一週E書】超越時代的經典和預言未來的新作 發表於 8 11 月, 2019 By 犁客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犁客 《神經喚術士》和《邊緣世界》繁體中文版最近一起出版,看起來相當奇妙。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一週E書】胖子坐飛機應該付兩人份的機票錢嗎? 發表於 3 4 月, 2019 By 犁客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犁客 如果你喜歡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可能會覺得很替機器人抱不平;如果你看過《攻殼機動隊》(動畫,不是好萊塢真人版),可能會對劇中的「傀儡師」要求公民權利感到疑惑;如果你看過《駭客任務》的前傳動畫《二度文藝復興》,可能會覺得人類活該被機器當成電池;如果你是《真實的人類》或《西部世界》之類影集的粉絲,那麼你大概會覺得人類死不足惜。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要好好活著,必須學習在一起,也學習孤獨。 發表於 6 12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Youtube 文/臥斧本文原載於【臥斧.累漬物】,經作者同意轉載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在影像化的時代,文字讓我們徹夜不眠:譚光磊X楊勝博談《機龍警察》 發表於 4 9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獨步文化將於二O一七年正式邁入創社十一周年,回顧過去十年,獨步不僅始終深耕著日系推理這塊沃土,隨著台日雙方的閱讀市場及讀者喜好的變化,二〇一二年起獨步也開始一連串的新嘗試,以恐怖小說打頭陣,緊接著是豐富的娛樂小說,下一步則將目光放到面對新世代讀者的輕推理,直到今年的歐美小說,我們期盼獨步站在類型文學的基礎上,將觸角伸往更多的領域,引介精采又好看的作品。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攻殼機動隊的哲學搭檔:《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 發表於 11 4 月, 2017 By 朱家安 圖片來源:Pixabay 或許並非總是這樣,但在我看來,哲學討論的特色之一,在於哲學家對於概念定義的執著,這些執著有時候會引起別人不耐煩,例如: 「我們怎麼知道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個人?」 「這什麼鬼問題?同一個身體就是同一個人啊!」 「那如果昨天午夜時我的記憶和阿福互換,那今天我身體裡的是阿福還是我?」 「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 對哲學家來說,如果要了解「同一個人」(又稱「人格同一性」、「personal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跟著士郎正宗,預見2029年的人間──經典漫畫《攻殼機動隊》重現書市! 發表於 24 3 月, 2017 By 犁客 Photo Credit: Youtube 文/犁客 大多數人對《攻殼機動隊》的印象,來自日本動畫監督押井守1995年推出的《攻殼機動隊》電影版。這部電影融合傳統樂器、吟唱及電子編曲的配樂讓人印象深刻,破敗、髒亂、滄涼卻又高科技的場景讓人目不暇給,而電影中對於身體/記憶、資訊/意志,乃至於軀體/靈魂之間的思索,在那個網際網路正要開始爆炸性流行的時代,簡直像是先知預言一般的存在。 完整文章
閱讀好好玩 現在每個社群網站、線上遊戲,都把世界朝他三十年前就想像出來的模樣推去 發表於 8 9 月, 2016 By 黃彥霖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Frédéric de Villamil 編譯/黃彥霖 作家們常被視為是對未來社會如何發展有獨到觀察的人。有些眼光太過前衛的創作者或許會陷入無人瞭解的孤獨困境,但只要他們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同伴,就會顛覆整個社會,甚至改變未來。 1981年,在美國丹佛的科幻大會上,二十七歲的科幻故事寫手斯特林(Bruce Sterling)在朋友雪萊(John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