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裡傷你最深的,通常是最微小的事──《凡尼亞舅舅》游孟儒X陳夏民

文/沈眠 日本導演濱口竜介作品、榮獲第94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及2021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的《在車上》,電影裡上演的劇中劇之一是俄國小說家、劇作家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逗點文創結社於2022年推出全新譯本,新書發表會上譯者游孟儒與總編輯陳夏民談及出版《凡尼亞舅舅》的種種來龍去脈,並深入解析1897…

【讀者舉手】知人論世──讀《余英時訪問記》

文/梁右典 余英時先生親筆撰寫的《余英時回憶錄》、口述並經李懷宇整理的《余英時談話錄》、以及李懷宇所著《余英時訪問記》,剛好譜成三部曲,是瞭解余先生不可或缺的三本書。本文略述三部曲最後一部,而之所以有別於前二部,在於本書對於余先生日常談話的興趣多所勾勒,也可以補充上述兩部作品未及提到的內容。特別是余…

防疫暢讀,限時免費──非常時期,Readmoo陪你

文/愛麗絲 瘟疫可以說已經籠罩全城。因此再也沒有個人的命運,而只有集體的經歷,也就是大家共同遭遇的瘟疫與共有的情感。——阿爾貝.卡繆,《鼠疫》 武漢肺炎疫情於全球延燒,全民防疫已經不是口號,而是我們正在身體力行的日常。 大多數人皆減少社交活動、在家自處的時間大幅增加。社群平台上,不再充斥出國旅行的美…

世界級電影之寶──「天皇導演」黑澤明

文/黃仁 黑澤明 80 歲以後還導了兩部充滿創意的新片,甚至 85 歲中風,躺在床上還在寫劇本。這種創作毅力,只有日本新藤兼人、市川崑及義大利的安東尼奧尼可比美。 不過,黑澤明在古稀之年,還能自力自強拍片,得力於有一個好兒子做幫手,長子黑澤久雄很孝順,很能幹,在黑澤明導演《影武者》和《亂》時,兒子已…

【創作者讀字母會】時間所予

文/賀淑芳 每個人身上都背著一個房間。這件事甚至能藉傾聽獲得證實。見有人疾步而行,只要側耳傾聽,例如在夜裡,周遭萬籟寂靜時,你會聽到,比方說,牆上一面沒固定好的鏡子正在晃蕩。 ──法蘭茲.卡夫卡 夜晚像一朵花那樣盛放在卡夫卡的書裡。班雅明曾說過卡夫卡的寓言,像來自一個遺忘的大容器。我想這意思是說,他…

莎士比亞的靈感來源:用「偷」的?

文/J.M.伊雯森 莎士比亞是史上公認最天賦異稟的作家,他超越了語言、文化、時間及地域限制,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創作天賦。環視古今中外,他的作品以優秀且匠心獨運的原創性而受到讚譽。 許多作家很好奇,莎士比亞是如何想出這麼多好故事,他的靈感來源是什麼?他去哪裡找點子?有些什麼祕訣? 實情會令你大吃一驚。莎…

每天一口經典名著,陪你讀完《白鯨記》、《戰爭與和平》

編譯/黃彥霖 我們都知道閱讀經典的好處,但認真讀完的人卻很少。每個人的書單中永遠都有某部來自十八、十九世紀的文學名著,如幽魂般始終徘徊不去,即使好不容易在通勤時或臨睡前找到了一點空檔,大部份人應該都寧可輕鬆逛臉書,也懶得去面對動輒六、七百頁的《白鯨記》或《戰爭與和平》。那些大部頭磚塊彷彿怎麼讀也讀不…

400年後仍無法取代、無可迴避──莎士比亞的當代神話

文/鴻鴻 莎士比亞是英國人,斷無可疑。但是,是否英國人才擁有詮釋莎翁的「正宗」權利,恐怕未必。 莎士比亞本來在英國文壇並非主流,遑論大師,要到十八世紀德國文豪歌德把他捧上天,才紅回英國。當代的莎劇詮釋,許多其他國家都玩得更起勁。德國的歐斯特麥耶把《哈姆雷特》演成癲狂小丑、《奧賽羅》演成同志情,法國即…

廢書也有第二春 搶救貧困兒童識字率

編譯/陳慧敏 每年送入焚化爐或掩埋場的廢棄圖書,多不勝數,但是難道它們就沒其他可能的去處?即使是已開發的英國,貧困偏鄉的識字率問題也是社會一大隱憂,現在,Re-Read 社會企業就是希望利用這些即將報廢的圖書,給偏鄉的孩子,一個新的機會。 英國《約克夏時報》報導,Re-Read 創辦人麥克勞福林(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