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小貓瞿欣怡開宗明義即說,這本書表面寫的是食物,事實上寫的是鄉愁。是故鄉北平兒。 梁老大量地寫北平的食物和餐廳,吃喝的模樣與軼事使北平的一切鮮活起來,另也兼及回顧了動亂流離後移居的台灣和美國。 我不禁有些感慨,全球化大概終將使得各地口味越趨一致化,這樣冶於…
文/焦桐 3. 蟹與橙產季相當,自古即是絕配。林洪《山家清供》對於「蟹釀橙」作法有較詳細的記載:「橙用黃熟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這道宋代名菜很有意思,還上過御筵,張俊進獻給高宗御筵的「螃…
文/王德威 北京(或北平)敘事是臺灣及海外文學的一個小傳統。1970年代,唐魯孫(1915-1985)以一系列追懷古都飲食風情的文字引起廣大迴響。一時之間,像是號稱”老蓋仙”的夏元瑜(1913-1995)、名報人及小說家陳紀瀅(1915-1997)、學界耆宿梁實秋(1920-…
文/陳克華 「詩想」一路寫了幾年,我想談的,表面上也許是詩,但其實是人。人的品質。 寫詩的人,應否具備某種程度上的「詩的美德」──既然詩人在許多時候並不抗拒享有社會名聲、地位,甚至金錢,和來自大眾的榮寵? 但何謂詩?何謂詩人?又何來詩的「美德」? 梁實秋引西哲的話說歷史裡的詩人看似神聖,但住在隔壁的…
文/犁客 「本土意識的抬頭,其實與政府前幾年過度親中的態度有關──因為那個傾向實在太明顯了,大家就被搞得很焦慮;」黃震南說,「所以大家就更想要了解臺灣、了解自己生活的所在,於是PTT八卦版上關於臺語、臺灣文化和歷史事件的問卦,就越來越多。」 看到這類問題,黃震南有時會順手回覆,並且附上資料出處的藏書…
文/耿一偉 (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台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莎士比亞故事集》是由蘭姆姊弟(Mary & Charles Lamb)合著,最早發行於一八○七年,幾乎是兩百年前,而蘭姆姊弟活躍的年代,是英國浪漫主義盛行的時候。瑪麗‧蘭姆與查爾斯‧蘭姆,都是倫敦文學圈的一…
文/犁客 午后微雨,帶著古意的日式庭園,一群人正忙著戴上剛領到的導覽耳機。 「這裡是洋和混合的風格,所以會看到百葉窗加上雨淋板的組合;」導覽員領著大家走向庭園的後側,「這裡原來還有個水池,現在已經被填起來了。水池不是用來游泳的,它可以蓄水防火,還可以當成天然的冰箱。」 夾在臺北市繁華的幹道信義路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