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凶找出來」遠遠不足以「伸張正義」

文/臥斧;鏡文學授權提供 倘若有個出現「謀殺」情節的故事,「誰做的」、「怎麼做的」常會是故事裡的主要謎團,尤其是傳統推理故事,解開這兩個謎團就可以滿足閱聽者,結束故事。這兩者會成為主要謎團的原因,在於謀殺事件發生的當下,很可能只有凶手與被害者在場,事發之後凶手不坦承、被害者無法言語,它們就會成為偵破…

他每一個辯護案件,都像在賭命──讀艾迪.弗林系列《第13位陪審員》

文 / 栞 合夥事業失敗、家庭失和、酗酒,律師艾迪.弗林在《不能贏的辯護》初登場時,乍看簡直是個冷硬派探案裡的典型,頹喪失落又沒有未來,大概會是個陰鬱又晦暗的角色。然而開場便被黑手黨以女兒艾米的生命要脅,接下難度甚高的辯護案,任務是炸掉法庭裡的檢方證人,讓整個故事畫風一變,染上血腥的色彩,迫使他必須…

有人因為書太多被房東趕出去,有人因為書吃上官司!?

編譯/暮琳 書擺在家裡即使不看,也可以是品味的展現、賞心悅目的收藏品,況且,還有那麼多的研究指出書多的環境能讓人變聰明。然而,在閱讀似乎百利而無一害的普遍共識下,在紐約,卻有些書為主人帶來了大麻煩——將它們的持有者送進法院。 第一個苦主是名叫班.漢莫(Ben Hammer)的退休水手。他在紐約布魯克…

學校其實就是個被成年人認定為「次等」的社會

文/臥斧原載於【部落格】,經作者同意轉載 1990年聖誕節,覆雪的國中校園裡,發現了一名該校學生的屍體。 死去的學生名叫柏木卓也,在學校沒有什麼朋友,出事前已經不再到校上課,警方、老師、大多數同學甚或柏木的家長,都認為他應該是自校舍頂樓躍下,自殺身亡。但沒過多久,有人寄出匿名的告發信,指稱目睹柏木卓…

犯罪小說天后親炙鑑識最前線!看鑑識如何在科學與人性中間遊走

文/薇兒.麥克德米(Val McDermid) 以證據為基礎來審判是個相對新穎的概念。數百年來,許多人遭到控訴、獲判有罪,僅是因為他們地位低下;因為他們不是本地人;因為他們或是他們的妻子亦或他們的母親擅長使用藥草;因為他們的膚色;因為他們與不恰當的對象發生性關係;因為他們在錯誤的時刻出現在錯誤的地點…

老邁的他手刃髮妻,法庭上聞者卻無不落淚

文/費迪南.馮.席拉赫 菲德漢姆.費納在德國西南端的羅特魏爾當了一輩子的醫生,每年開出兩千八百張病假證明單,他的診所就位在主街。他同時也是埃及文化界的領袖、獅子會會員,沒犯過法,甚至連違規事件都沒發生過。費納沒有小孩,唯一還活著的親人是小他六歲的妹妹,她和先生及兩個小孩住在斯圖加特。費納的人生本來是…

【讀者舉手】當家人在法庭上成為對立的兩造,一方輸了、另一方就會贏?

文/范雲 知道賴芳玉律師出了小說時,我第一個反應是驚訝,堂堂大律師,會寫優美散文就已經讓人驚艷,如今居然還寫起了小說。收到出版社寄來的厚厚一疊文稿,我找出空檔,一頁頁細細閱讀。 賴律師的專業能力,我經見識多次。這次她挑戰另一座高山,寫起小說,討論法庭男女、家庭以及親子關係這些相互糾葛的人生難題。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