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小吃的前鋒,棺材板裡一開始裝的是雞肝

文/焦桐 四十年後,我重訪「沙卡里巴」商場。它已搬遷到中正路,商場被新南國小新建工程圍住,店家招牌努力地高豎,一付奮力突圍的表情。商場裡面有點昏暗,曩昔的繁華已杳,似乎只剩下榮盛米糕、老牌炒鱔魚、阿財點心、赤崁點心店固守著我的記憶。 我點了一客棺材板,切開,裡面的稠湯流下,整個酥炸土司泡在湯中。滋味…

為什麼有些老闆會在尾牙請吃刈包?

文/焦桐 珊珊上大學時全家搬到學校附近,近公館商圈,我們常在附近覓食。「藍家」的刈包鹹甜融合得宜,雖然那瘦肉不免柴了些;店門口擺著攤車兼料理檯,總是排隊的人潮,分外帶、內用兩種隊伍。刈包宜趁熱吃,我們例不外帶,面對脂香騰熱的焢肉,毫不猶豫地大口嚼食。 刈包要用閩南語發音:kuah-pau,又名「割包…

讓大觀園公子小姐吃別人剝剔的蟹,曹雪芹吃蟹是外行?

文/焦桐 3. 蟹與橙產季相當,自古即是絕配。林洪《山家清供》對於「蟹釀橙」作法有較詳細的記載:「橙用黃熟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這道宋代名菜很有意思,還上過御筵,張俊進獻給高宗御筵的「螃…

蘇軾為它賦詩盛讚,楊貴妃一見即展歡顏,事實上,它卻顆顆浸血

文╱焦桐 「玉荷包」荔枝成熟期約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形模如心型荷包而得名。果殼呈紅黃綠相間,屬臺灣荔枝的中熟高焦核品種,比「黑葉」荔枝早半個月左右。採收期由南往北,甜蜜的接力賽般,從恆春、滿州一路北上。其果棘尖而深;內核較小,呈長橢圓形;果肉如玉,肥厚、晶瑩且細緻,呈半透明凝脂狀;皮薄,汁飽滿,甜…

薑絲「大腸」要好吃,首先要用沙士可樂取代鹽?

文╱焦桐 客家有一首〈病子歌〉,描述丈夫問懷孕的妻子想吃什麼食物,初害喜想吃的就是薑絲炒大腸:「阿哥問娘愛食麼介唷 愛食豬腸炒薑絲/恁想食 炒薑絲 想食豬腸來炒薑ㄚㄚ絲 哪哎唷 炒薑絲」。孕婦害喜時因味覺的敏感度下降,當舌頭變得遲鈍,常愛吃刺激性食物,豬腸炒薑絲因酸度強,尤令孕婦歡喜。 薑絲大腸的材…

看到薑母鴨招牌,女兒疑惑:「為什麼一定要用母鴨?」

文/焦桐 有一次,女兒看到路邊「薑母鴨」的招牌,疑惑地問我:「為什麼一定要用母鴨?不用公鴨?」我說這塊招牌要用臺語發音,薑母的「母」是形容詞,老的意思,無關鴨子的性別。 薑母鴨最初連接了臺灣人的「補冬」、「轉骨」觀念,咸信它能舒筋暢脈,祛寒暖胃補氣血,乃冬日尋常的美味。 從前的臺灣社會有一個迷信:女…

我的牛肉麵啟蒙

文/焦桐 聽說女人害喜,會忽然鍾愛或厭惡某種食物;我不知害了什麼,近半年來,常流浪街頭,到處找牛肉麵吃。若有幸遭遇一碗美味的麵,真想為它唱一夜的頌歌;如果不慎吃到難以下嚥的麵,則會沮喪好幾天。 臺灣人從前曾將牛肉懸為一種禁忌,我從小就屢被告誡不准碰牛肉,牛肉麵究竟什麼時候在臺灣普遍起來的?是隨國民政…

窮人的補品──四神湯,其實應是「四臣湯」?

文/焦桐 「四神湯」應作「四臣湯」,蓋閩南語「臣」和「神」同音,以訛傳訛,久而積非成是。這是臺灣的傳統藥膳,以北部為盛。主要材料是中藥的四臣:淮山、芡實、蓮子、茯苓,這四種藥材有健脾固胃的功效。 淮山即山藥,助五臟,強筋骨,健脾益胃,補肺止渴,明目聰耳。主治脾胃虛弱,倦怠無力,久瀉久痢,食慾不振,肺…

焦桐與詹宏志的飲食人生對談──暴食江湖後的《蔬果歲時記》

文/葉維佳 出版人焦桐和詹宏志身兼美食家,飽覽群書也吃遍大江南北,在吃和讀之間自有一番學問。他們如何從案牘走向廚房,在飲食的世界裡找到另一番樂趣?博通史籍的兩人如何建立閱讀與飲食的對話?又是什麼原因使得暴食江湖的焦桐在快意魚肉中逐漸收斂,轉向清雅的「蔬果歲時」?萬化匆匆,歲月不止,人生各種滋味最終只…

它是李商隱筆下的「碧玉冰寒漿」、生命中的祛火良方……

文/焦桐 西瓜原產於非洲南部沙漠地區,經絲路傳至西域新疆,因此稱為西瓜,野生西瓜雖只有網球大,也甚受歡迎;古埃及人甚至以西瓜作為法老的陪葬品,供來世繼續享用。 遲至五代,西瓜始傳入中土,歐陽修《新五代史》記載後晉胡嶠在遼國吃西瓜。「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李時珍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