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後,記憶感傷:作為生命政治見證的《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

文/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陳國偉 無庸置疑,朱宥勳以《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這本具有長篇小說概念的連作短篇,樹立了他小說創作生涯的里程碑。這是一本對未來台灣島嶼的命運的寓言╱預言,但也同時是當下台海甚至全球軍事緊張情勢的映射。但他不僅直面了戰爭的本質,更潛入戰爭的內面與暗面,標誌出戰…

【獻給未來,楊牧思想的航海圖】之五:在偉大心靈面前的盲蟻摸象

文字/王乃葵;照片提供/楊牧書房 想完整認識楊牧──被譽為最有希望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詩人,便必須認識東華大學文學院,它是楊牧投注心力辦學之處。當年,楊牧先後找來學生吳潛誠、曾珍珍等人,拓荒般建立起文學院,在東海岸捲起一股文學的願景浪潮。 紀念詩人逝世兩周年之際,東華大學楊牧文學研究中心舉辦楊牧文學青…

「時間到了,一開始寫就要一氣呵成。」──專訪張亦絢

文/犁客 「我認為創作者要有點蠻不講理、自行其是;」張亦絢說,「要有這個決心,而創作和這個決心有關。」 張亦絢在巴黎拿到的學位是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大學唸的是歷史,發表過短片和紀錄片、劇本和散文,但最令人眼睛一亮的,可能是她的小說創作。 「我功課還不錯,所以家裡會有期望;」張亦絢回憶,「高中本來就…

真實的村鎮並非他鄉愁的根源,他以文字創造了沒有歷史的港鎮。

文/許楚君;人物攝影/汪正翔 我從未到過北勢寮。這個陌生的地名,從讀了《夕瀑雨》之後開始才隱約浮現輪廓。陳柏言說,他筆下這座海市蜃樓一般,若虛若實的港鎮,其實荒蕪不過,在圖書館裡甚至找不到這個地方的鄉誌。沒有歷史的港鎮,彷彿除了片段記憶,沒有留下任何可供追索的痕跡。無從考證、難以追摹,他接續寫出的《…

是全新開始,也是強勢回歸!首屆Openbook好書獎頒獎典禮側記

文/陳昱昊 「Open Book,就是打開書、就是開卷,我們回來了!」台灣專業書評網站Openbook閱讀誌的協會長莫昭平愉悅地在台上宣布,2017年12月2日在華山文創園區盛大舉辦的第一屆「Openbook好書獎」頒獎典禮吸引作家、出版業人士、愛書人等逾兩百人共襄盛舉,其中更邀請台灣小說大家王文興…

不可靠的敘事者:他狂亂恍惚的語言,反而更迫近世界的真實面貌。

文/吳佳鴻 薩沙.索科洛夫的《愚人學校》讓人聯想到魯迅的《狂人日記》。中文世界的讀者可能都熟悉《狂人日記》中瘋癲卻又清醒的敘事者「我」,魯迅藉由狂人的第一人稱語調,以大膽直白的語言進行敘述。《愚人學校》也同樣以一名智能不足或精神障礙的青少年作為說出故事的主角,他狂亂恍惚的語言,反而更迫近世界的真實面…

浴火重生的料亭:臺北紀州庵支店本館

文/凌宗魁、鄭培哲 一八九七年,平松德松從和歌山(曾屬於紀州藩)隨軍來臺,在臺北若竹町開設料亭「紀州庵」販售關東料理,因生意興隆而在川端町另擴支店河岸風景。 紀州庵支店本館的規模為一百疊榻榻米,木構造樓房高三層,為了讓遊客從二樓過石橋跨堤而建在河堤邊。除了地面館舍,還有四艘可容納三十人的船形屋,附設…

13年刻劃《剪翼史》,王文興不疾不徐也不墜的創作,帶領讀者體會緩慢的閱讀

文、攝影/陳心怡 繼《家變》、《背海的人》之後,王文興人生第三部長篇小說《剪翼史》是在每天只寫作兩小時的情況下,歷時十三年後才誕生的新作。在什麼都求快、怕落人後、恐漏失資訊的今天,要放慢腳步,除了勇氣,還需十足定力;王文興用這部創作極慢的小說,希望帶領讀者用更緩慢的速度來閱讀。 《家變》是王文興從 …

要有娛樂價值,要有文學涵養──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年會及徵文獎頒獎

文/犁客 閱讀《天蠍之鉤》時,會明白陳蕙慧說這些短篇「充滿創作的期待與企圖」,並非身為評審的溢美之詞。 《天蠍之鉤》是第十四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入圍作品的集結,書中收錄五篇入圍短篇,有走古代武俠風的〈踏雪無痕〉、溶入民俗傳說與科學的〈進化的引信〉、置入國內司法偵查過程及審理制度的〈法律與淑女〉、…

想進文創產業的人,60%以上都抱著過於浪漫的念頭──蘇麗媚《創意,然後呢?》新書發表會

文/陳心怡 從三立電視王國卸下執行副總職務的蘇麗媚,2011年創辦「夢田文創」,在這個被她定調為「文創產業實驗室」的空間裡,短短五年,實驗橫跨戲劇、電影、紀錄片與舞台劇。 這兩年興起的獨立書店風貌,就是由夢田文創從巷弄文化找到獨立書店後,一路拓展出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戲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