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即使人們認為自己即將走向新的一頁,但行動模式通常仍受歷史影響 發表於 15 4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瑪格蕾特.麥克米蘭 Margaret MacMillan 譯/鄭佩嵐 近來,歷史(且不僅限於專業歷史學家專研的那種)非常熱門,甚至在北美洲也一樣,然而其實過去北美洲人比較在乎的是未來而非過往。其部分原因可能是市場力量(market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哲學家靠經驗能走多遠?魯克萊修之矛和宇宙論論證 發表於 25 2 月, 2019 By 朱家安 Photo Credit: Pexels 魯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是古羅馬的詩人,用詩作闡述自己對宇宙的看法。在他遺留的著作裡,有一個看法引起大家注意。魯克萊修相信宇宙是無限大的,這並不稀奇,稀奇的是他為此提出的論證,妙到近乎嘴砲。 魯克萊修之矛 假設宇宙有邊界。 假設你站在宇宙的邊界旁邊,拿出一支標槍,往邊界丟,當標槍飛到邊界處,要嘛它穿過去,要嘛它彈回來。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小時候不好的經驗,竟然和成年後中風、心臟病或癌症有關係!? 發表於 31 10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娜汀.哈里斯 Nadine Burke Harris 艾凡盯著天花板的框飾,努力想冷靜下來。他感覺意識開始飄走,離此時此刻越來越遙遠。這不是什麼好事。 回神時,他發現自己躺在擔架上,被人抬著下樓。下了樓梯後,救護人員停下腳步調整姿勢。在那一瞬間,艾凡瞥見其中一名救護人員的眼神,不禁心底發寒。那是理解與憐憫的眼神,意思是:可憐的傢伙。這種症狀我看過,不會有好結果的。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擔任白宮社交秘書,你不只要幫第一夫人回覆邀請與策畫宴會,還要具備五花八門的技能 發表於 31 10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莉婭‧博曼 Lea Berman、傑瑞米‧伯納 Jeremy Bernard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人跟人之間只有利益嗎?《論友誼》 發表於 5 6 月, 2018 By 朱家安 Photo Credit: Unsplash 有些人認為,人跟人之間除了利益沒有其它。你跟別人交際,不管深淺,只是因為你們可以給彼此想要的東西。姑且把這種人叫做「利益論者」好了。利益論者的說法可能讓你不舒服:如果我跟我的朋友、伴侶、家人之間都只是利益,也太可怕了吧。況且,如果兩個人之間只有利益交換,那當其中一方無法繼續提供利益,關係似乎就會合理終止,但我們理解的許多重要關係,應該沒這麼現實才對(是嗎?)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想把孩子健康養大,父母必須要懂⋯⋯ 發表於 26 2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unsplash 孩子的行為,會呼應父母的過去 在我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時,我曾有幸在康奈爾醫學中心替現已過世的寶琳娜.肯柏格(Paulina Kernberg)代課,她是一位出色的兒童精神病醫師兼分析師,我去代課的課堂主題是兒童發展,學生則是兒童精神病學研究者。其中一名研究者把他九個月大的兒子帶來當作實驗對象。他當時成功後的喜悅讓我直到現在還覺得歷歷在目。我認為兒童發展是一種目的強烈且明確的奇蹟。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一旦習慣原始的讀書方法,我們都可能落入「低等勤奮陷阱」 發表於 3 8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成甲 在談臨界知識之前,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知識? 我們學了很多年知識,但什麼是知識,似乎一下子說不清楚。比如:「回」字有四個寫法是知識嗎?朋友圈裡吐槽春晚的文章是知識嗎?羅輯思維「得到」App 中的課程音頻是知識嗎? 這些內容是不是知識,答案可能見仁見智,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達成共識:它們都是資訊。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裡,孩子幾乎不可避免地以追求優越為目標 發表於 1 6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無疑地,就權力的追求以及虛榮心的形成而言,我們當前的家庭教育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經驗去驗證看看。不過家庭有不可否認的優點;每個父母親也是很好的教育者,具有必要的洞察力,能在小孩心理發展一出問題的時候立刻察覺,並且以適合的處置予以導正,就此而言,那麼我們會很願意承認,如果要培養一個有用的人,沒有什麼機構比家庭更適當了。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寫作太用力會受傷,不用力卻不切實──從《創作課》讀文學這回事 發表於 29 3 月, 2016 By 讀者投稿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Drew Coffman 文/KE-CHEN 「書寫是異己與真我的拔河,我們身上存在著另一個迷失本性的自己,書寫讓你撥開迷霧,看見真實的自己,用這真實的目光看世界,或詩意或失意,但都沒關係,活生生的生命就在那裏。」 這就是創作課的起始。許多作家在進行寫作前,都會進行一個文字或符號的儀式,那麼,閱讀這本書之前,這段文字就是一種儀式。放輕你自己,放寬你的標準,這本書傳達的不是創作的形式技法,比較像一部心法。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妨先投入,才能找到方向 發表於 29 6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丁菱娟 不知如何選擇的時候,不如先投入現有的或是目前可以得到的工作。想要擺脫迷惘,釐清自己是否擅長某件事時,投入去做就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