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力豪 花時間與自己和解 從童年強迫症到青春期罹患憂鬱症,這段黑暗史一直是我心底最大的傷口。即使在精神病房遇到神蹟之夜後慢慢邁向光明,虔誠的信仰給予我很大的力量,但直到快三十歲時,才能坦然和所有人分享這段故事。 以前覺得自己已經痊癒了,過往的病情說出來也沒有意義,但其實內心仍隱隱覺得「曾經身為病…
文/李賢秀(이현수);譯/陳品芳 人們之所以能先把要做的事做完再去玩遊戲,除了多巴胺的魔法外,還有「普立麥原則」的影響。這個理論由心理學家大衛.普立麥(David Premack)提出,主張「發生機率高的行為,會對發生機率低的行為產生強化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偏好的反應(行為),會強化相對不偏好…
文 /伊森.克洛斯 ; 譯 /胡宗香 在二○一五年的一項研究中,我們給參與者看一道難題,請他們預測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請一組參與者想像伴侶對他們不忠,另一組想像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朋友身上。我們以這種實際情境的方式來創造心理距離。 當然有些人會認為,發現伴侶不忠最明智的反應就是憤慨,這不難理解。不過我們…
文 /伊森.克洛斯 ; 譯 /胡宗香 我們沮喪難過,感覺脆弱、受傷或難以承受時,會想發洩情緒,得到安慰、認同與理解。這提供了立即的安全感和連結感,滿足我們想要歸屬感的基本需求。因此,當我們陷入負面的內在對話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透過他人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 「戰或逃」是人類面對威脅時的主要防禦反應。處…
文/蔣勳 爬伏在母親胸前, 我在索乳的同時,記憶著母親的體溫, 我被一個穩定的力量包圍著, 感覺到安全、滿足。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和某位朋友在一起,會感到有些躁動不安,站在他身旁與他對話,好像老覺得沒有辦法安定下來。但為什麼在與別的朋友相處時,感覺到就算天大的事情發生,他都能篤定、從容地處理各…
Photo from Flickr by cockatiella la 文/蔣勳 一九五○年,三歲的時候,父母帶我在馬祖白犬島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用來申請進台灣的入境證。 在拍攝那張照片之前,我的人生完全空白,沒有絲毫一點記憶。 一九五一年隨母親在基隆上岸,踏上生命中宿命的島嶼,開始了此後成長成少年…